李海級導彈巡洋艦
![]() 李海號 | |
概况 | |
---|---|
名称 | Leahy class |
建造者 | |
使用者 | ![]() |
前级 | |
次级 | 貝爾納普級 |
亚型 | 班布里奇級 |
建造期 | 1959–1964 |
服役期 | 1962–1995 |
完成数 | 9 |
现役数 | 0 |
退役数 | 9 |
技术数据 | |
船型 | 導彈巡洋艦 |
排水量 | 滿載:7,800 tons |
船長 | 533英尺(162米) |
型宽 | 55英尺(17米) |
吃水 | 26英尺(7.9米) |
動力來源 |
|
船速 | 32節(59公里每小時;37英里每小時) |
續航力 | 8,000海里(15,000公里;9,200英里) |
乘員 | 377 |
传感与 处理系统 | |
电子战&诱饵 | |
武器裝備 |
|
艦載機 | 無 |
李海級導彈巡洋艦是服役於美國海軍的一款導彈巡洋艦。該艦最初被歸類為驅逐領艦,但在1975年艦種重新調整時,被重新劃分為導彈巡洋艦。
此級艦採用創新的「雙端配置」設計,艦艏與艦艉均配備RIM-2㹴犬飛彈(後升級為RIM-67飛彈)飛彈發射系統,同時成為首款(也是唯一一款)未裝設主砲用於岸轟或艦對艦交戰的巡洋艦級別——此設計犧牲傳統火炮武裝,以換取更龐大的飛彈攜帶量。與前代法拉格特級相同,萊希級的主要任務為擔任航空母艦戰鬥群的防空與反潛屏障,並透過提供目標航向指引來協調航母艦載機作戰。
艦體沿用法拉格特級的動力系統,但採用更長的艦身設計,配備折線型「颶風艏」以減少巨浪中艦艏下潛現象,確保前甲板在操作艦艏飛彈發射器時保持乾燥。其他特點包括擴充的電力系統與提升的續航力。設計上的一大創新是採用複合桅杆煙囪(結合桅杆與煙囪的結構),使雷達可架設於不受排煙干擾的位置。[1]
發展
[编辑]李海級的設計源自船舶特性委員會的SCB 172計劃[2]:299-303。
1967年至1972年間,該級艦在SCB 244計劃[2]:304下進行了現代化改造,提升了防空作戰能力。除李海號在費城海軍船塢以3610萬美元的費用完成改造外,其餘艦艇的現代化工程幾乎都在巴斯鋼鐵廠進行。[3]
1980年代末,海軍對所有李海級再次進行新威脅升級計劃的現代化改裝。該計劃新增了先進的對空搜索與追蹤雷達(AN/SPS-49和AN/SPS-48E),更新了AN/SPG-55火控雷達和作戰指揮系統。並且除了武器系統,也對包括餐廳至主推進系統進行大規模改造[4] 。雖然該升級計畫費用相當高昂,但艦艇在改裝後的服役時間並不長,服役僅5年左右就因蘇聯解體後的軍費預算減少而退役。
核動力化
[编辑]同級艦
[编辑]![]() 班布里奇號 | |
概况 | |
---|---|
名称 | Bainbridge class |
建造者 | 伯利恆鋼鐵 |
使用者 | ![]() |
建造期 | 1959–1962 |
服役期 | 1962–1996 |
完成数 | 1 |
现役数 | 0 |
退役数 | 1 |
技术数据 | |
船級 | 導彈巡洋艦 |
排水量 | 9100 tons |
船長 | 172.1米(565英尺) |
型宽 | 17.6米(58英尺) |
吃水 | 最大29英尺(8.8米) |
動力來源 |
|
船速 | 34節(63公里每小時;39英里每小時) |
續航力 | 無限 |
乘員 | 475 |
传感与 处理系统 | |
武器裝備 | 同李海級 |
艦名 | 舷號 | 造船廠 | 置放龍骨 | 下水 | 服役 | 退役 | 命運 |
---|---|---|---|---|---|---|---|
Leahy-class conventional cruiser | |||||||
李海號 [a] | CG-16 | 巴斯鋼鐵廠 | 1959-12-03 | 1961-07-01 | 1962-08-04 | 1993-10-01 | 2005年於布朗斯維爾拆解 |
哈里·E·亞內爾號 [b] | CG-17 | 1960-05-31 | 1961-12-09 | 1963-02-02 | 1993-10-29 | 2002年於費城拆解 | |
沃登號 [c] | CG-18 | 1961-09-09 | 1962-06-02 | 1963-08-03 | 1993-10-01 | 於2000年6月17日作為靶艦擊沉 | |
戴爾號 [d] | CG-19 | 紐約造船廠 | 1960-09-06 | 1962-06-28 | 1963-11-23 | 1994-09-27 | 於2000年4月6日作為靶艦擊沉 |
里奇蒙·K·特納號 [e] | CG-20 | 1961-01-09 | 1963-04-06 | 1964-06-13 | 1995-04-13 | 於1998年8月9日作為靶艦擊沉 | |
格里德利號 [f] | CG-21 | 洛克希德造船廠 | 1960-07-15 | 1961-07-31 | 1963-05-25 | 1994-01-21 | 2005年於布朗斯維爾拆解 |
英格蘭號 [g] | CG-22 | 托德造船廠 | 1960-10-04 | 1962-03-06 | 1963-12-07 | 1994-01-21 | 2004年於布朗斯維爾拆解 |
海爾賽號 [h] | CG-23 | 舊金山海軍造船廠 | 1960-08-26 | 1962-01-15 | 1963-07-20 | 1994-01-28 | 2003年於布朗斯維爾拆解 |
李維號 [i] | CG-24 | 皮吉特灣海軍造船廠 | 1960-06-01 | 1962-05-12 | 1964-05-15 | 1993-11-12 | 於2001年6月2日作為靶艦擊沉 |
Bainbridge-class nuclear powered cruiser | |||||||
班布里奇號 [j] | CGN-25 | 伯利恆鋼鐵 | 1959-05-09 | 1961-04-15 | 1962-10-06 | 1996-09-13 | 按照核動力艦船及潛水艇回收計劃在布雷默頓於1996年拆解 |
補充
[编辑]圖庫
[编辑]- 現代化更新前的沃登號
- 升級後的格里德利號,尚未進行NTU升級
- 班布里奇號
參考
[编辑]- ^ A Historical Review of Cruiser Characteristics, Roles and Missions. Future Concepts And Surface Ship Design Group (05D), Naval Sea Systems Command, Department of the Navy. 28 March 2005 [29 May 2012].
- ^ 2.0 2.1 2.2 2.3 Friedman, Norman, U.S. Destroyers: An Illustrated Design History, Illustrated Design Histories revised, illustrated, Annapolis, MD, United States: Naval Institute Press: 327–334, 2004 [1982] [October 13, 2012], ISBN 9781557504425, OCLC 51861947,
The Bainbridge was essentially a nuclear version of the Leahy class.
- ^ Jane's American fighting ships of the 20th century / compiled and edited by John Moore; preface by M. Staser Holcomb. New York, N.Y. Mallard Press, 1991. ISBN 0-7924-5626-2
- ^ CG-16 Leahy class
- ^ 5.0 5.1 5.2 5.3 5.4 Blackman, Raymond V. B. Jane's Fighting Ships (1970/71) p.430
- ^ Polmar, Norman "The U.S. Navy: Shipboard Radars" United States Naval Institute Proceedings December 1978 p.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