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尔盖·塔博里茨基

谢尔盖·弗拉基米罗维奇·塔博里茨基
Сергей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Таборицкий
出生(1897-08-12)1897年8月12日
俄羅斯帝國聖彼得堡省聖彼得堡
逝世1980年10月16日(1980歲—10—16)(83歲)
西德黑森兰河畔林堡
职业新聞工作者
政党納粹黨(1942-1945)

谢尔盖·弗拉基米罗维奇·塔博里茨基(俄语:Сергей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Таборицкий,德語:Sergius von Taboritzki;1897年8月12日—1980年10月16日[1]),俄罗斯极端民族主义者君主主义者,《光明》杂志编辑。1936年至1945年,他在位於德国的俄罗斯难民局擔任代表。1942年,塔博里茨基加入纳粹党,并直接与盖世太保合作。

生平

[编辑]

早年

[编辑]

谢尔盖·塔博里茨基和他的弟弟尼古拉是受洗的犹太裁缝和时装店老板安娜·弗拉基米罗夫娜(1889年受洗前名为哈内·武莉福夫内·列维丝)和她的同居者谢尔盖·亚历山大罗维奇·扎佩瓦洛夫(二者于1901年分手)的私生子。两兄弟都是作为东正教基督徒长大的。塔博里茨基的教父是弗拉基米尔·卡尔洛维奇·萨布列尔俄语Саблер, Владимир Карлович,后来担任高级检察官。兄弟俩的姓氏源自安娜·弗拉基罗夫娜的第一任丈夫,沃尔夫·艾兹科维奇·塔博里茨基,一名来自奧什米亞內的犹太商人。他在1887年就已离开俄罗斯,此时兄弟俩尚未出生。根据資料,他们被认为是沃尔夫·塔博里茨基的孩子,因为他们母亲的第一段婚姻直到1899年才结束。1902年,他们的母亲成为一位二等商人;1910年,她嫁给了一个叫马拉桑诺夫的贵族,采用了他的姓氏,并于1914年3月在法国去世。1915年,安娜去世后,谢尔盖和尼古拉以他们的宗教君主主义情绪根据,试图向彼得格勒教区管理机构提出请求,要求承认他们是“俄罗斯东正教人士”的子女,以摆脱“该隐之印”,[2]但未获成功。

1915年秋,塔博里茨基毕业于古列维奇的实科学校。后来有记录称,塔博里茨基曾在1914—1915年间,作为高加索本土骑兵师的成员,在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大公的指挥下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斗并负伤,但这些说法并不可靠。关于他在1915—1919年间活动的确切记录尚未找到。根据一些资料,他曾担任国家杜马议员格奥尔基·米哈伊洛维奇·杰留金俄语Дерюгин, Георгий Михайлович派驻前线的特别授权代表的助手。[3]

二月革命后,他在乌克兰,之後去了德国。在基辅的佩特利乌尔监狱,他结识了自称“沙别利斯基-博尔克”的君主主义者彼得·尼基福罗维奇·波波夫,之后在流亡生活中他们一直保持密切往来。

移居国外

[编辑]

起初,塔博里茨基住在柏林,然后搬去梅克伦堡,并于1922年1月至3月住在慕尼黑。他是在刊登其诗作的《光明之光》(俄语:Луч света)杂志和《号召》(俄语:Призыв)报任职,从事编辑工作。[4]在刺杀帕维尔·米留科夫事件发生前,他曾在印刷厂做排字工。据称,出于意识形态原因,他拒绝接受布尔什维克的印刷订单。他与沙别利斯基-博尔克一同参与了德国的早期纳粹运动,并积极传播黑色百人团式的反犹主义思想。[5]

1921年,塔博里茨基在柏林的一条街道上偶然遇到前国家杜马议员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古契科夫,随即持伞袭击并殴打了他,因此被关进当地监狱数日。[6]

暗杀米留可夫未遂

[编辑]

塔博里茨基与沙贝尔斯基-博克一起参与了刺杀帕维尔·米留可夫的行动筹备。他们为此从慕尼黑驱车前往柏林。在米留科夫的一场演讲中,沙别利斯基首先开枪。当弗拉基米爾·德米特里耶維奇·納博科夫冲向沙贝尔斯基,击打他握有左轮手枪的手臂时,塔博里茨基在近距离向纳博科夫开了三枪,其中一枪击中心脏,致使他当场死亡。事后,塔博里茨基走向衣帽间,取回自己的衣物准备离开,却被一名女子认出并大喊:“这就是凶手!”随后他被人群制服并当场逮捕。此次刺杀事件除纳博科夫当场身亡外,混乱的枪击还造成包括立宪民主党(米留科夫派)柏林分部主席列·叶·埃利亚舍夫、《方向报》编辑奥古斯特·伊萨科维奇·卡明卡俄语Каминка, Август Исаакович在内的9人受伤。

对沙贝尔斯基·博克和塔博里茨基的医学检查表明,两人都长期吸食毒品,在暗杀当天服用了大剂量的毒品。[7]

1922年7月3日至7日,柏林刑事法院在莫阿比特对针对米留科夫的刺杀企图进行了审判。法院判处塔博里茨基14年苦役监禁,罪名是参与刺杀以及蓄意对纳博科夫造成致命重伤。然而,到了1927年春季,他便因大赦而获释。

在纳粹德国的活动

[编辑]

自1936年5月起,塔博里茨基在纳粹当局于德国设立的“俄罗斯难民事务信托处”(德語:Vertrauensstelle für russische Flüchtlinge in Deutschland)中担任将军瓦西里·维克托罗维奇·厄斯库普斯基俄语Бискупский, Василий Викторович的副手。

塔博里茨基的职责包括管理俄罗斯侨民的档案系统,以及对他们的政治动向进行监控。苏德战争爆发后,他负责在俄侨中为德军征募翻译人员。[8]他的活动与盖世太保关系密切,并参与为其招募线人。格拉布·拉尔俄语Рар, Глеб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如此描绘塔博里茨基:“干瘦、瘦高、鹰钩鼻,有些枯槁的类型,不是那种神采奕奕的人,而是干枯的人。”[9]

1937年,塔博里茨基与伊丽莎白·冯·克诺勒结婚。后者是著名天文学家卡尔·弗雷德里希·克诺勒德语Karl Friedrich Knorre的孙女,自1913年起便是纳粹党员。在多次提交申请(包括向戈培尔本人)并遭到拒绝后,他终于在1938年获得德国国籍,并于1942年加入纳粹党(其党籍追溯为1940年申请之日生效)。他隐瞒了母亲的犹太血统,谎称其具有德国血统,还虚构了一位名叫“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维奇·塔博里茨基”的父亲,称其是拥有俄国贵族身份的人。为了彰显贵族出身,他在德语中使用带有“冯”的贵族姓氏形式“冯·塔博里茨基”。他声称自己刺杀“犹太民主领袖”和“德国之敌”米留科夫的行为,是他为新祖国所立下的功绩。[2]他还强调,自己是最早在德国传播《锡安长老会纪要》的人之一,并以被犹太人和“左翼分子”迫害为荣。[2]

1939年,塔博里茨基创建了“俄罗斯青年国家组织俄语Национальная организация русской молодёжи”。[10]该组织由党卫军直接控制,性质类似于德国的希特勒青年团,并由塔博里茨基亲自领导和管理。

1939年,塔博里茨基的弟弟尼古拉也从原先居住的巴黎迁至柏林。在德国,他在一个专门监听外国广播的情报机构工作。1941年,尼古拉也申请加入德国国籍,计划前往苏德战场担任翻译,但其申请遭到拒绝,未获批准。[2]

战后

[编辑]

在战争的最后几天,塔博里茨基逃出了柏林,之后定居在林堡。此后,他仍偶尔在巴西出版的君主主义杂志《弗拉基米尔通讯俄语Владимирский вестник》上发表文章。

1980年10月16日,塔博里茨基於西德黑森蘭河畔林堡去世,時年83歲。

文化上

[编辑]

在自传《说吧,记忆》中,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称杀害其父亲的凶手为“一个阴暗的恶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希特勒任命为主管俄罗斯侨民事务的人”。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информация Архива Института Восточной Европы Бремен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2015-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28). 
  2. ^ 2.0 2.1 2.2 2.3 Петров 2018.
  3. ^ «Незамеченное поколение» писателя Владимира Варшавского. О судьбе мужа и своей жизни рассказывает в Женеве переводчик Татьяна Варшавская. [2015-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4. ^ Приписываемый Таборицкому в некоторых источниках [1] псевдоним «Старый Киребей» принадлежал не ему, а Шабельскому-Борку.
  5. ^ Жуков 2015.
  6. ^ Дмитрий Зубарев. Слово и дело: письма Е. А. Шабельской из архива Департамента полиции. [2015-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7). 
  7. ^ Результаты медицинского освидетельствования Шабельского-Борк и Таборицкого, приведённые в газете «Общее дело». Цит. по: Покушение на П. Н. Милюкова (Берлин, 28 марта 1922 г.).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17). 
  8. ^ Русская эмиграция и 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 [2015-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24). 
  9. ^ «Один русский — и тот Рар». К 90-летию со дня рождения Глеба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а Рара. [2015-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4). 
  10. ^ История НОРМ на сайте РПЦЗ. [2015-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9). 

参考书目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