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爾格街兇殺案

莫爾格街兇殺案
原名 The 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
作者愛倫·坡
类型短篇小說
语言英文
出版資訊
出版机构格雷姆雜誌[*]
出版日期1841年4月
出版地 美国
系列作品
續作瑪麗·羅傑奇案
公版网上閱聽
文本中文维基文库上的《莫爾格街兇殺案

莫爾格街兇殺案》(The 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a]艾德加·愛倫·坡创作的短篇小说,于1841年首次刊登在《格雷厄姆杂志英语Graham's Magazine》上。该作被公认为第一部现代侦探小说[2][3],而爱伦·坡本人则将其归入自己的“理性推理故事”系列[2]

C·奧古斯特·杜邦巴黎的一位神秘案件破解者,成功侦破了两位女性遭遇的恶性命案。多名目击者虽声称听到疑似嫌疑人的声响,却对其使用语言种类各执一词。在凶案现场勘察过程中,杜宾提取到一根明显不属于人类毛发特征的生物组织。

作为文学史上首位侦探形象,爱伦·坡笔下的杜邦诸多标志性特征,这些特征成为如夏洛克·福尔摩斯赫尔克里·波洛等后世侦探形象的文学模板。这一原型体系包含三大核心要素:非凡智慧的侦探主体、承担叙事功能的密友搭档、以及先陈述结论再回溯推理过程的叙事框架——这一模式通过《玛丽·罗杰奇案》与《失窃的信》中杜邦形象的延续得以完善,最终确立为侦探文学黄金法则。

故事簡介

[编辑]

在莫爾格街上發生了一件神祕而殘忍的兇殺案,死者是一對頗為富有的母女,兩人被兇手以離奇又兇殘的手法殺害,但屋內貴重的金幣卻沒有失去。更奇怪的是,很多見證人聽到除了受害者外有其他人於案發現場存在,但是沒有人知道他說甚麼語言,而且證人亦可以證明兇案發生後無人從兇案現場離開,使此案存在似乎无法解开的死结。

經過實地取證後,杜賓在兇殺現場發現一根不是人的毛髮,從而得知其實是一隻水手飼養的婆羅洲猩猩出逃行兇。

主题与分析

[编辑]
杜邦就谋杀案质问水手的一幕。拜厄姆·肖英语Byam Shaw为1909年伦敦版绘制的插图,配文为“水手面红耳赤,猛然起身,紧握短棍”。

在致友人约瑟夫·斯诺德格拉斯(Joseph Snodgrass)的信中,爱伦·坡如此评价《莫爾格街兇殺案》:“其核心在于展现侦破命案的智谋运用”[4]。杜邦并非职业侦探,他调查莫格街血案纯粹出于个人志趣,既怀着追寻真相的渴望,亦欲洗刷无辜者的冤屈。他对金钱毫不在意,甚至拒绝接受猩猩主人提供的酬金[5]。当真正凶手(猩猩)被揭露时,罪责本身也随之消解——毕竟动物与其主人都无法被追责[6]。爱伦·坡研究专家亚瑟·霍布森·奎因英语Arthur Hobson Quinn推测,若换作后世侦探小说,被捕的勒邦先生很可能会被塑造成看似有罪的干扰线索,但爱伦·坡刻意回避了这种手法[7]

爱伦·坡创作《莫爾格街兇殺案》时,正值因城市发展导致犯罪问题备受关注的时期。伦敦当时刚成立首个职业警察部队,美国城市也开始注重科学警务工作,报纸则持续报道凶杀案与刑事审判[2]。《莫爾格街兇殺案》延续了爱伦·坡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都市主题,尤其是《人群中的人英语The Man of the Crowd》,其灵感可能源自爱伦·坡在费城的生活经历[8]

这个故事暗含脑力与体力对抗的隐喻。体力(以猩猩及其主人为象征)代表暴力:猩猩是凶手,而其主人承认自己曾用鞭子虐待这只动物,而侦探的智慧战胜了他们的暴力[9]。该故事也包含了爱伦·坡常用的主题——美丽女性的死亡英语The Philosophy of Composition,他称此为“世上最富诗意的主题”[10][11]

杜邦的手法

[编辑]

爱伦·坡以牌手为例定义杜邦的推理方法——逻辑推演:“所获信息的多寡,与其说在于推理的有效性,不如说在于观察的质量”[12][13]。随后,坡通过叙述实例说明杜邦如何知晓叙述者当时正想着演员尚蒂利(Chantilly)[14][15]。杜邦最终将这一手法用于侦破此案,他的推理手法强调阅读以及书面文字的重要性。新闻报道引起了他的兴趣,他从法国动物学家乔治·居维叶的著作中获取猩猩相关知识。这种方法也让读者通过自行阅读线索参与破案[16]。爱伦·坡同时突出口头语言的力量:当杜邦向水手询问凶杀案信息时,水手的反应如同濒死之人——“水手面红耳赤,仿佛正与窒息感搏斗……旋即跌坐回椅中,浑身剧颤,面容犹如死尸”[17]

文学意义与评价

[编辑]
奥伯利·比亚兹莱为《莫尔格街凶杀案》所作的插图,1895年

爱伦·坡传记作者杰弗里·迈耶斯(Jeffrey Meyers)如此总结《莫尔格街凶杀案》的意义:它“改变了世界文学史”[3]。这部常被视为首部侦探小说的作品,其主角杜宾成为后世众多虚构侦探的原型,包括阿瑟·柯南·道尔夏洛克·福尔摩斯阿加莎·克里斯蒂赫尔克里·波洛。侦探小说区别于一般悬疑故事,更侧重于分析[18]。爱伦·坡创侦探小说的贡献,也在美国侦探作家协会英语Mystery Writers of America每年颁发的埃德加奖中得到了体现[19]

《莫尔格街凶杀案》还确立了许多后来成为推理小说常见元素的叙事模式:古怪却天才的侦探、笨拙无能的警方、由亲密友人担任的第一人称叙述者。爱伦·坡还以冷漠笔触刻画警察形象,以此反衬侦探的智慧[20]。爱伦·坡首创了“侦探先公布真相,后回溯推理过程”的叙事模式[21]。这也是侦探小说史上首例“密室谜案[22]。但不同于后世众多同类作品,爱伦·坡的这篇小说未给读者提供合理推导真相的机会——毕竟鲜有读者会将猩猩列入嫌疑人名单[23]

《莫尔格街凶杀案》问世时,其开创性的新颖特质及作者本人均获盛赞[10]。《宾夕法尼亚问询报》(The Pennsylvania Inquirer)称“这部作品证明爱伦·坡先生是位天才……其创造力与技巧无与伦比”[22]。然而,爱伦·坡在致菲利普·彭德尔顿·库克英语Philip Pendleton Cooke的信中刻意淡化了这一成就:[24]

创作启发

[编辑]

爱伦·坡创作《莫尔格街凶杀案》时,“侦探”(detective)一词尚未出现[10],不过其他故事中也有类似的善于解决问题的人物。E·T·A·霍夫曼创作的《斯居戴里小姐德语Das Fräulein von Scuderi[b](1819年)中,主角斯居戴里小姐(堪称19世纪的马普尔小姐)通过推理为珠宝商谋杀案中警方认定的嫌疑人洗冤,这部作品有时也被视为侦探小说的开山之作[26]。其他先驱包括伏尔泰的《查第格英语Zadig[c](1748年),其主角展现了类似的分析能力[2],而这些情节元素又借鉴自意大利改编版《塞伦迪普的三个王子英语The Three Princes of Serendip[d],该故事源自阿米尔·库斯洛的《八重天堂》(Hasht-Bihisht)[29]

爱伦·坡也可能一直在扩展他自己早期的分析性着作,包括关于《梅尔策尔的棋手英语Maelzel's Chess Player[e]的论文以及喜剧《一周三个星期天》(Three Sundays in a Week)[22]。至于情节的反转,爱伦·坡很可能受到1839年7月费城共济会大厅展出猩猩时观众反应的启发[3]。他或许通过与托马斯·怀亚特(Thomas Wyatt)合作获得了生物学相关的知识[31],并将“叙事与演化主题结合,尤其是居维叶的研究”[32],可能还受到蒙博多勋爵英语James Burnett, Lord Monboddo研究的启发[33],不过有观点认为坡的信息“文学性多于科学性”[34]

爱伦·坡笔下主角的名字可能源自1828年《伯顿绅士杂志英语Burton's Gentleman's Magazine》连载的系列故事《法国警察总监维多克秘事录》(Unpublished passages in the Life of Vidocq, the French Minister of Police)中名为“杜邦”(Dupin)的角色[35]。坡很可能知晓这个讲述分析型人物破解谋杀案的故事,尽管两者情节几无相似,但两篇小说的谋杀受害者皆被割断脖颈至头颅几近离体[36]。杜邦在文中直接提及维多克,却贬其为“擅于臆测之徒”[37]

出版历史

[编辑]
《埃德加·A·坡的散文体传奇故事》第一辑(The Prose Romances of Edgar A. Poe, No. I),威廉·H·格雷厄姆(William H. Graham)出版社,费城,1843年。

爱伦·坡在费城创作了这篇短篇小说,他在1838至1844年间曾于该城多处居住[38][39]

爱伦·坡最初将这篇小说命名为《特里亚农街凶杀案》(The Murders in the Rue Trianon-Bas)[40],后为强化死亡意象而更名为《莫尔格街凶杀案》[41]。该作首刊于1841年4月的《格雷厄姆杂志》,当时爱伦·坡正在此担任编辑,为此获得56美元稿酬(相当于2023年的$1,654),相比于1845年发表的《乌鸦》仅获9美元(相当于2023年的$294),这一稿酬金额远超常规[42]。1843年,爱伦·坡计划出版一系列名为《埃德加·A·坡的散文体传奇故事》的小冊子,最终仅出版第一辑,反常地将《莫尔格街凶杀案》与讽刺小说消耗殆盡的男人》合订在一起,售价12.5美分[43]。此版本相较《格雷厄姆杂志》原版进行了52处修改,包括新增语句:“这位长官有点太狡猾了,不够深刻”(The Prefect is somewhat too cunning to be profound),以替代原版“太狡猾了,不够敏锐”(too cunning to be acute)[44]。《莫尔格街凶杀案》还被收入威利与普特南出版社(Wiley & Putnam)的《爱伦·坡故事集》,坡本人未参与篇目遴选[45]

爱伦·坡为《莫尔格街凶杀案》创作的续作是《瑪麗·羅傑奇案》,该小说于1842年12月至1843年1月首次连载。尽管副标题标明"《莫尔格街凶杀案》续篇",但《玛丽·罗杰奇案》除保留C·奥古斯特·杜邦这一角色与巴黎背景外,与原作几乎毫无共同点[46]。杜邦后续在《失竊的信》中再度登场。爱伦·坡在1844年7月给詹姆斯·拉塞尔·洛威尔英语James Russell Lowell的信中称此作“或许是我推理小说中最出色的篇章”[47]

爱伦·坡《莫尔格街凶杀案》的原稿最初用于《格雷厄姆杂志》的首版印刷后被丢弃于废纸篓。办公室学徒J·M·约翰斯顿(J. M. Johnston)将其拾回并交予父亲保管。这份手稿被夹藏于一本乐谱中,历经三次房屋火灾幸存,最终由乔治·威廉·蔡尔兹英语George William Childs购得。1891年,蔡尔兹将手稿重新装订并附上历史说明信函,捐赠给卓克索大學[48]。蔡尔兹还曾于1875年捐款650美元(相当于2023年的$18,035)用于修建埃德加·爱伦·坡位于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的新墓碑[49]

譯本

[编辑]

爱伦·坡《莫尔格街凶杀案》是最早被译成法语的作品之一。1846年6月11日至13日期间,题为《司法史无前例的谋杀案》(Un meurtre sans exemple dans les Fastes de la Justice)的法译本在巴黎报纸《每日新闻英语La Quotidienne》连载,署名为“G.B.”,未提及爱伦·坡。译本修改了诸多细节:原街名“莫尔格街”改为“西街”(rue de l'Ouest),侦探“杜邦”改名为“贝尔尼耶”(Bernier)[50]。1846年10月12日,《商业报》(Le Commerce)刊出另一未署名的译本《血腥谜案》(Une Sanglante Enigme)。《商业报》的编辑之后被指控抄袭《每日新闻》的译文,该指控最终诉诸法庭,公众对此案的讨论使爱伦·坡的名字进入法国大众视野[50]

該小說有兩個簡體字譯本:张琼、张冲译《摩格街谋杀案》[51],與吴晓晖译《莫格街凶杀案》[52]。正體字譯本《莫爾格街兇殺案》由沈筱雲、周樹芬譯出[53]

改编

[编辑]

爱伦·坡的《莫尔格街凶杀案》曾被多次改编为电影。默片时代至少有四部影片借鉴了该小说:1908年《夏洛克·福尔摩斯大谋杀案英语Sherlock Holmes in the Great Murder Mystery》中,脱逃的大猩猩袭击并杀害了家中的年轻女性;1914年标榜为三卷胶片“喜剧剧情片”的《幽灵大盗》(The Phantom Thief)涉及猴子偷窃珍珠项链;其他以类猿生物谋杀或定罪为主线的影片包括1913年《谁杀了奥尔加·卡鲁?》(Who Killed Olga Carew?)及1915年《猩猩疑云》(The Orang-Outang)[54]。该小说于1914年推出正式改编电影,由保罗·克莱蒙斯(Paul Clemons)主演,后更名为《莫尔格街谜案》(The Mystery of the Rue Morgue)[54]

爱伦·坡的《莫尔格街凶杀案》电影改编史包括:导演罗伯特·弗洛利英语Robert Florey于1930年3月首次向环球影业提及该小说[55],当时《德古拉》正在上映、《科学怪人》处于前期制作阶段,因此正式筹备改编直到1931年才开始[56]该片英语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 (1932 film)贝拉·卢戈西主演,为适配其戏份大幅修改了坡的原著情节;弗洛里称“必须强化并扩展坡的短篇小说”且“新增了大量角色”[57]。据《环球恐怖片》(Universal Horrors)一书记载,《莫尔格街凶杀案》上映时遭到媒体“严苛”的批评[58]。后续改编包括华纳兄弟1954年制作的彩色3D电影《莫尔格街魅影英语Phantom of the Rue Morgue[59][60]戈登·海斯勒英语Gordon Hessler1971年执导的《莫尔格街凶杀案英语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 (1971 film)》更接近《歌剧魅影》而非爱伦·坡的原著[61]。赫斯勒表示“原作的核心谜底是‘猴子作案’,这种故事模式已不符合时代需求”[59]。1986年电视版由让诺特·斯沃茨执导,乔治·C·斯科特饰演C·奧古斯特·杜邦[59]。2023年网飞剧集《厄舍府的崩塌》将杜邦重塑为一名美国助理检察官,第三集标题《莫尔格街凶杀案》中,角色卡米耶·莱斯帕纳耶(Camille L'Espanaye)在绰号“莫尔格街”的医学实验机构内被黑猩猩杀害[62]。这个故事也被大鱼游戏改编为“黑暗传说”系列的电子游戏,名为《黑暗传说:埃德加·爱伦·坡的莫尔格街谋杀案》(Dark Tales: Edgar Allan Poe's 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63]

脚注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新文化辭書》将本作翻译为《摩爾哥街的殺人》[1]
  2. ^ 译名参考自《汉译文学序跋集 第10卷 1934-1935》,毛秋白曾在1935年将其翻译为《史姑娘》。[25]
  3. ^ 译名参考自《走近诺贝尔奖系列 诺贝尔奖与生命科学》[27]
  4. ^ 译名参考自《走近诺贝尔奖系列 诺贝尔奖与生命科学》[28]
  5. ^ 译名参考自《后工作时代 平台资本主义时代的劳动力》[30]

引文

[编辑]
  1. ^ 唐敬杲 (1923),第755頁.
  2. ^ 2.0 2.1 2.2 2.3 Silverman (1991),第171頁.
  3. ^ 3.0 3.1 3.2 Meyers (1992),第123頁.
  4. ^ Quinn (1998),第354頁.
  5. ^ Whalen (2001),第86頁.
  6. ^ Cleman (1991),第623頁.
  7. ^ Quinn (1998),第312頁.
  8. ^ Silverman (1991),第172頁.
  9. ^ Rosenheim (1997),第75頁.
  10. ^ 10.0 10.1 10.2 Silverman (1991),第173頁.
  11. ^ Hoffman (1972),第110頁.
  12. ^ Poe (1927),第79頁.
  13. ^ Harrowitz (1984),第186–187頁.
  14. ^ Poe (1927),第82–83頁.
  15. ^ Harrowitz (1984),第187–192頁.
  16. ^ Thoms (2002),第133–134頁.
  17. ^ Kennedy (1987),第120頁.
  18. ^ Sova (2001),第162–163頁.
  19. ^ Neimeyer (2002),第206頁.
  20. ^ Van Leer (1993),第65頁.
  21. ^ Cornelius (2002),第33頁.
  22. ^ 22.0 22.1 22.2 Silverman (1991),第174頁.
  23. ^ Rosenheim (1997),第68頁.
  24. ^ Kennedy (1987),第119頁.
  25. ^ 李今 (2022),第367頁.
  26. ^ Booker (2004),第507頁.
  27. ^ 曾凡一 (2021),第41頁.
  28. ^ 曾凡一 (2021),第38頁.
  29. ^ Merton (2006),第16頁.
  30. ^ 陈广兴 (2023),第35-36頁.
  31. ^ Pérez Arranz (2018),第112–114頁.
  32. ^ Autrey (1977),第193頁.
  33. ^ Autrey (1977),第188頁.
  34. ^ Laverty (1951),第221頁.
  35. ^ Cornelius (2002),第31頁.
  36. ^ Ousby (1972),第52頁.
  37. ^ Quinn (1998),第311頁.
  38. ^ Oberholtzer (1906),第286頁.
  39. ^ Edgar Allan Poe House – National Historic Site. www.theconstitutional.com. 2018-08-20 [2025-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4-26) (英语). 
  40. ^ Asarch (1978),第83頁.
  41. ^ Sova (2001),第162頁.
  42. ^ Ostram (1987),第39,40頁.
  43. ^ Ostram (1987),第40頁.
  44. ^ Quinn (1998),第399頁.
  45. ^ Quinn (1998),第465–466頁.
  46. ^ Sova (2001),第165頁.
  47. ^ Quinn (1998),第430頁.
  48. ^ Boll (1943),第302頁.
  49. ^ Miller (1974),第46–47頁.
  50. ^ 50.0 50.1 Quinn (1998),第517頁.
  51. ^ 《摩格街谋杀案》. 由张琼、张冲翻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05-01. ISBN 9787532753703. 
  52. ^ (美)爱伦·坡等著. 《莫格街凶杀案 : 叩开一道通往魔域的神秘之门》. 由吴晓晖翻译. 江苏文艺出版社. ISBN 9787539968872. 
  53. ^ 《莫爾格街兇殺案:愛倫坡短篇小說選》. 由沈筱雲、周樹芬翻译. 笛藤. 2020-11-13. ISBN 9789577108005. 
  54. ^ 54.0 54.1 Rhodes (2018),第349頁.
  55. ^ Rhodes (1997),第92頁.
  56. ^ Weaver, Brunas & Brunas (2007),第47–48頁.
  57. ^ Taves (1987),第138–139頁.
  58. ^ Weaver, Brunas & Brunas (2007),第48頁.
  59. ^ 59.0 59.1 59.2 Weaver, Brunas & Brunas (2007),第53頁.
  60. ^ Phantom of the Rue Morgue (1954).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2020-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1). 
  61. ^ 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 (1971).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2020-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8). 
  62. ^ Park, Chaeyeon. Why Camille L'Espanaye Died in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 CBR. 2023-11-26 [2025-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4-26) (英语). 
  63. ^ McGovern, Merlina. Review for Dark Tales: Edgar Allan Poe’s 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 Adventure Gamers. 2010-07-14 [2024-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4-26) (英语). 

参考资料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