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獻堂

林獻堂
貴族院議員
任期
1945年4月3日—1946年7月4日
君主昭和天皇
继任議席廢止
选区台灣勅選議員
第1屆臺灣省參議會參議員
任期
1946年5月1日—1951年12月11日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主任委員
任期
1949年7月—1950年3月
继任黃純青
个人资料
出生1881年10月22日
大清福建省臺灣府彰化縣貓羅堡阿罩霧庄
逝世1956年9月8日(1956歲—09—08)(74歲)
日本東京都杉並區久我山
墓地霧峰林家花園
政党無黨籍
配偶楊水心1898年结婚)
儿女林攀龍4名
父母林文欽(父)
亲属霧峰林家
职业政治運動者、作家
知名于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汉语名称
繁体字林獻堂
简化字林献堂
汉语拼音Lín Xiàntáng
威妥瑪拼音Lin Hsien-tang
閩南語白話字Lîm Hiàn-tông

林朝琛(1881年10月22日—1956年9月8日),獻堂灌園臺灣霧峰林家出身的政治運動者、作家及政治人物等。他是臺灣日治時期臺灣議會民主運動者,也是霧峰林家在當時的主要領導者,以及霧峰林家所在地區社會的領導人之一。

他曾在新民會臺灣文化協會臺灣民眾黨臺灣地方自治聯盟等社會政治運動組織中扮演重要角色,也長年致力於臺灣地方自治之推行。戰後,他因政治立場與中華民國政府不合,反對三七五減租及徵收餘糧等政策等,受到了大量来自政府的政治壓力而避居,最终于日本过世。[1]

早年時期

[编辑]

他出身望族霧峰林家,誕生於阿罩霧(今台中市霧峰區),為霧峰林家頂厝支系中5位堂兄弟(紀、烈、獻、澄、階)的老三,因此又被人稱「阿罩霧三少爺」。[2]父親林文欽原是清末秀才,獻堂與板橋林家林熊徵同輩。7歲時,林獻堂於自家開設的家塾蓉鏡齋接受漢學教育。1893年,父親林文欽中恩科舉人,築萊園於霧峰,娛養羅太夫人,林獻堂(11歲)就讀於萊園。

1895年,林獻堂14歲時,台灣依《馬關條約》改隸日本,在祖母羅太夫人的命令下,林獻堂率領全家40餘口到泉州避難,事平方回。[3]以治產業。

1898年,林獻堂(18歲)與楊水心夫人結婚。1899年(明治三十二年),專心於外銷樟腦的父親林文欽於香港病逝。林獻堂於19歲時接掌家庭事業,之後台灣總督府為拉攏他,委任他擔任霧峰參事區長(1902年),並於1905年授予紳章,同年出任台灣製麻株式會社取締役(相當於董事)。

青年時期

[编辑]
臺灣民主運動領袖林獻堂於1921赴東京遊說設置臺灣議會

與梁啟超會面

[编辑]
  • 1907年於奈良旅行時與清末維新運動要角梁啟超會面。林獻堂向梁請教台灣自治之道,梁啟超衡量當代中日政經情勢,直言清朝在今後三十年內斷無法幫助台灣達成自治之目標,但是梁以愛爾蘭爭取自治的過程來啟發林獻堂,鼓勵林獻堂以非武力運動模式對抗的新方向。
  • 1910年加入櫟社

成立台中中學校(台中一中前身)

[编辑]
  • 1913年林獻堂與其霧峰林家同輩兄弟林紀堂、林烈堂等人,聯合台灣北、中部士紳向總督府請願,表達台灣人出錢成立台中中學校的意願,兩年後(1915年5月)台中中學校(今台中一中)成立,有知名外甥李白濱前來就讀。後又在霧峰創辦萊園中學(今明台高中)。

新民會

[编辑]
  • 1914年3月邀請板垣退助伯爵來台訪問,12月成立「同化會」(1915年即遭解散)。1920年(大正9年)與蔡惠如等人,以台灣東京留學生為主體,於東京成立「啟發會」,翌年改為「新民會」,林擔任會長。

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编辑]

《臺灣總督田健治郎日記》顯示田總督原本待林獻堂甚佳,但從林獻堂開始帶領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後,田的態度丕變,視林獻堂為討厭的麻煩製造者(Trouble Maker)。[5][6]

台灣文化協會時期

[编辑]
  • 1921年(大正10年)10月,與蔣渭水在台北大稻埕靜修女子學校成立台灣文化協會,仿效國民黨的制度,推舉林獻堂為總理,蔣渭水為專務理事,林幼春等人為常務理事。
  • 為了激起台灣人的民族意識,台灣文化協會於1923年(大正12年)以《台灣民報》作為宣傳工具,林獻堂擔任台灣民報社長。
  • 除此之外,為了打破在台日本人及御用紳士壟斷銀行、信託、保險等金融業的狀況,林獻堂、吳子瑜等人花了2年籌設大東信託株式會社(1926年12月30日在臺中市吳子瑜家中創立總會,1927年2月21日在臺中市榮町舊商工銀行事務所(今繼光街與民族路口)開辦業務,1947年因陳炘死於二二八事件,因此併入華南銀行),林獻堂出任董事長,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的陳炘擔任總經理,而吳子瑜為重要股東。
  • 台灣文化協會於1927年(昭和2年)1月內部左右派分裂,轉向由左派控制,林獻堂也退出台灣文化協會。[7]
  • 由於文協的核心精神在於「謀臺灣文化之向上」,因此除了在政治與社會制度上的運動推行,林獻堂、楊肇嘉、張星建等人至1930年代之間,亦是臺灣美術的重要協力與贊助者,臺灣藝術家如顏水龍、郭雪湖、楊佐三郎、李石樵、陳澄波、廖繼春、郭柏川等,皆可從《灌園先生日記》當中發現林獻堂等人對臺灣藝術家的支持與贊助,不僅買畫、金錢捐助,更是出席如赤島社展覽會、臺灣美術展覽會、臺陽美術展覽會等藝文活動。

中年時期

[编辑]

環遊世界378天(1927年5月15日至1928年11月8日)

[编辑]

林獻堂出發前,為親自體驗、尋找前人走過的遊覽點,已讀過康有為《意大利遊記》、梁啟超《新大陸遊記》與《歐遊心影錄》,芥川龍之介《中國遊記》、黃朝琴〈遊美日記〉,以便琢磨遊記的寫作技巧。

  • 1927年5月15日,47歲的林獻堂與其二兒子林猶龍搭乘「鳳山丸」從基隆出發,林猶龍剛從東京商科學校(今一橋大學)畢業,新婚不久。送行的親友有堂哥林澄堂、弟弟林階堂等人。途徑廈門,到達香港,5月21日換搭歐洲航線「鹿島丸」,林獻堂搭一等艙,票價92英鎊(將近日幣1000元)。「鹿島丸」行經香港、馬來西亞、斯里蘭卡、葉門。
  • 1927年6月14日,汽船抵達非洲埃及、蘇伊士,林獻堂父子前往埃及金字塔、人面獅像參觀。
  • 1927年6月20日,抵達歐洲法國之馬賽。林獻堂的大兒子林攀龍當時正在牛津大學就讀,特地來馬賽港和他們會合,加入旅程,一起前往巴黎等地參訪。不過在林獻堂帶著二兒子前往美國時,必須繼續完成學業的林攀龍為父弟送行。
  • 1928年8月28日,以〈環球一週遊記〉開始於《臺灣民報》連載,共刊載152回。

《台灣新民報》

[编辑]

林獻堂環遊世界回國後,加入蔣渭水蔡培火等人組成的台灣民眾黨。1930年(昭和5年)3月29日,《台灣民報》增資改組,並易名為《台灣新民報》,林獻堂膺選為社長。

台灣地方自治聯盟

[编辑]

1930年(昭和5年)8月17日,林獻堂與蔡培火等人成立「台灣地方自治聯盟」於臺中,主張確立民主主義,採取合法手段,以爭取政治自由與地方自治,出席者達227人,並推林獻堂、土屋達太郎為顧問,隨即於全島24個地方巡迴演講「施行地方自治」一議題。但是自治聯盟常遭到民眾黨及左翼陣營的批評及抵制,民眾黨並做出禁止黨員加入自治聯盟的決議,蔡培火陳逢源等跨黨份子都遭除名,林獻堂也憤而脫離台灣民眾黨。

「台灣地方自治聯盟」是總督府最能接受的社會運動團體,1931年(昭和6年),日本殖民政府大舉鎮壓台灣的政治、社會團體,無論台灣民眾黨(1927-1931)、新文協(1927-1931)、台灣共產黨(1928-1931)、台灣農民組合等組織皆被查禁,唯獨台灣地方自治聯盟還能正常運作。

霧峰一新會

[编辑]

1932年至1936年霧峰林家在霧峰重要的「社區總體營造」活動,除了在林獻堂日記中留下豐富的史料外,也出版了一些一新會的資料(可參考許雪姬、周婉窈等相關作品)。

祖國支那事件

[编辑]

1936年3月,林獻堂參加華南考察團前往廈門上海等地遊歷。林在上海對華僑團體致詞時,有「此番歸來祖國視察」等語,為日本間諜報告給台灣軍司令部,5月《台灣日日新報》報導此事,對林大加抨擊。台灣軍參謀長荻洲立兵便意圖以羞辱林獻堂來警告台灣人。於是當6月17日林獻堂應台中州知事之邀參加始政紀念會時,荻洲立兵便唆使右翼團體生產黨浪人賣間善兵衛當眾掌摑林獻堂,罵道:「為甚麼你在上海清國奴歡迎你的席上,說回到了祖國?」,此即「祖國支那事件」。該事件使得林獻堂與楊肇嘉避走東京

林獻堂在1939年6月的日記中寫到,曾有內地日本人得知賣間觸犯「橫領」(侵吞罪),詢問林獻堂是否要藉此報復,林獻堂則答以他與賣間素無仇恨,賣間不過受人嗾使,林獻堂一笑以謝之,從這件事情上,也能看出林獻堂本人的道德情操。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编辑]
  •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後,台灣地方自治聯盟召開第四次全島大會後,便自行宣布解散。
  • 戰爭時期,林獻堂分別出任台灣總督府評議會(1941)、大屯郡事務長(1944)、貴族院勅選議員(1945)。
  • 1937年5月18日至1938年12月11日之間,林獻堂曾與家族成員旅居日本,並在其所著的灌園先生日記當中表示原因,第一是因頭眩欲靜養之故,第二是因祖國事件問題被台日之惡宣傳,使人誤解甚深,在台灣不免特別受到注意。
  • 1939年間,因臺灣米穀統制政策、臺灣米穀輸出管理法案即將施行,林獻堂曾在其日記當中多次提及對此政策的擔憂,擔心米價減少,稅金增加將影響農民收入生計。[8]
  • 1944年,戰爭期間林獻堂被請託擔任皇民奉公會組織大屯郡支會的事務長,這使其在戰爭期間尾端,疲於各類支會主催的會議、活動與公務。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编辑]
林獻堂夫婦葬於台中霧峰的林氏祖瑩(位於明台高級中學)內,正中為祖母羅太夫人、另一側為其弟林階堂夫婦。
  • 1945年,林獻堂代表台灣人民參加南京受降式觀禮,卻為日本第十方面軍參謀諫山春樹所騙而沒有出現。原本林獻堂、羅萬俥、林呈祿、陳炘、蔡培火、蘇維樑等六位台灣仕紳奉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之命要參加受降式,在8月31日從台灣飛抵上海,9月8日到達南京,準備第二天參加受降典禮,但臨時接到日本第十方面軍參謀長諫山春樹中將的通知說,不必參加典禮,而林獻堂竟然沒有爭取,造成遺憾。次日,何應欽詢問林獻堂為何沒有參加,隨後將受降書讓林獻堂看,並帶其參觀受降場地並描述當日情況。[9]
  • 1946年5月,林獻堂當選第一屆台灣省參議會參議員,之後又擔任台灣省通志館、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主任委員(今台灣文獻館的前身)館長。
  • 1946年10月下旬,蔣中正來台巡查,於24、25日到達中部時24日下午林獻堂與之會面。 [10]
  • 1947年2月,出任彰化銀行首任董事長,負責接收與改組工作。月底,台灣發生二二八事件時,擔任省財政廳長的嚴家淦遭受衝擊,林獻堂將嚴家淦帶到霧峰林家大宅中躲避,以性命擔保,保護他的安全。在事件中,林獻堂也擔任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臺中地區時局處委會負責人。事件過後,林獻堂曾被國民政府列名為「台省漢奸」,幸得友人相助,才免去牢獄之災。雖然1945年二戰結束後,林獻堂一度積極參政並擔任台灣省議會參議員[11],但旋即在二二八事件發生時,眼見國民政府接收人員腐敗釀成民變,朋友遭到逮捕遇害,使他內心受到創傷,對祖國「中國」深感失望[12];加上當局的土地政策對其家業的打擊[13][14],故而遠走他鄉,到日本休養。至死不回台灣

逝世

[编辑]
  • 1949年9月,林獻堂以治療頭部暈眩為由,離開台灣,寓居日本,留下了傷感的詩句:「異國江山堪小住,故園花草有誰憐。」
  • 1955年,蔡培火奉國民政府之命勸說返台,林獻堂告之不歸的理由:「危邦不入,亂邦不居;曾受先聖人之教訓,豈敢忘之也。台灣者,危邦、亂邦也,豈可入乎,居乎。非僅危亂而已,概無法律,一任蔣氏之生殺與奪;我若歸去,無異籠中之雞也。」 [15]
  • 1956年9月8日下午7時30分,林獻堂病逝於東京杉並區久我山寓所「潛園」[16][17],享壽74歲,之後遺體運回台灣,於9月21日在台北開南商工職校之靈堂舉行公祭,公祭委員會主任委員為嚴家淦、副主委黃朝琴楊肇嘉,委員張道藩黃國書鄭彥棻蔣渭川連震東謝東閔等。副總統陳誠以下官員多人均到場行禮致祭。再由其夫人、兩子及楊肇嘉護送下移回台中霧峰安葬。[18]

家庭

[编辑]

1898年,林獻堂與楊水心夫人結婚,育有三子(林攀龍、林猶龍、林雲龍)一女(林關關)。

  • 林攀龍(1901年5月2日-1983年1月16日):1922年3月在熊本市日本基督教會受洗,返台後加入霧峰教會,後來成為長老。1925年3月自東京帝大畢業,進入牛津大學攻讀宗教與哲學。1928年11月4日學成歸抵台灣。1930年3月5日,再度赴歐洲留學,轉學德國慕尼黑大學主修哲學、文學,1932年2月2日學成返台。1935年4月2日,林攀龍娶曾珠如為妻,有一位嗣子林博正
  • 林關關(1906年1月23日-1997年):1924年3月自東京淑德高等女學校肄業二年後返台,四月插班入台南長老教女學校(今長榮女中前身)三年級,1926年卒業。1930年1月3日,與高金聲牧師的兒子高天成醫師結婚。婚後隨夫婿先在台南鹽水行醫兩年多,期間高醫師曾當選為鹽水基督長老教會長老。再赴日本,先生進入東京帝國大學研究,1938年榮獲帝大細菌學醫學博士;她也在東京日本女子大學進修二年肄業。1948年夫婦返台定居,次年高應台灣大學傅斯年校長之聘,任台大醫院教授兼外科主任,1953年晉升為台大醫院院長。1964年8月13日,高天成因積勞成疾,享壽61歲。高夫人於1997年逝世,享壽92歲。
  • 林雲龍(1908年8月14日-1959年2月):1924年入法政大學預科,1930年畢業於該校政治科。返臺後於入新民報社為政治部記者,四年後辭職,旋被任命為霧峰庄長,四年任滿,卸任後仍回臺灣新民報社,任營業局長。戰後曾任省議員,南華化工公司董事長,臺灣煉鐵公司董事長,並被舉為臺灣工業總會理事長。民四十七年為彰化銀行公股董事。翌年二月因腦溢血逝世,年五十三。

1947年,林獻堂外遇,照顧其孫林博正的傭人施秀玉為他生下一子。在楊水心得知後,林獻堂於1948年與施秀玉達成和解,支付補償金,施秀玉與其子離開林家[19]

著作

[编辑]
私立明台高級中學內的林獻堂文物館

林獻堂著作以1927年文協分裂時,以到歐美遊歷時留下的日記而編輯成的《環球遊記》最為膾炙人口。林獻堂留下自1927年至1954年的《灌園先生日記》(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出版),為台灣歷史上最重要的私人文獻之一。

後世評價

[编辑]
  • 日本學者若林正丈將日本殖民時期台灣的民族運動人士分為四類:傾中的「祖國派」、「待機派」,以及台灣認同的「一島改良主義派」與「台灣革命派」[20]。林獻堂被他分類在「祖國派」。

和林獻堂相關的學術研究書目舉隅

[编辑]

(按照作者姓氏威妥瑪拼音順序排列)

  • 張惠珍. 他者之域的文化想像與國族論述:林獻堂《環球遊記》析論. 台灣文學學報. No. 6. 2005: 89–120. 
  • 張炎憲引言. 林獻堂對民族運動的貢獻. 台灣文獻 50. No. 4. 1999: 95. 
  • 張怡敏. 日治時代台灣地主資本累積之研究:以霧峰林澄堂系為個案 (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博士论文). 2001. 
  • 張正昌. 林獻堂與台灣民族運動. 台北: 益群書店. 1981. 
  • 周婉窈,1989,日治時代的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台北:自立報系文化出版部。
  • 鍾美芳,1986,日據時代櫟社之研究。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 朱珮琪, 2000,台灣日治時期菁英教育的搖籃:以台中一中為例。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 洪德青,2015,華府跫音:排灣族與國務院、林獻堂與櫻花考、大使館與黨外圈,你所不知道的60個台美故事。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 徐千惠,2002,日治時期台人旅外遊記析論:以李春生、連橫、林獻堂、吳濁流遊記為分析場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 許雪姬,1998,林獻堂著「環球遊記」研究。台灣文獻 49,no. 2:1-33。
  • 許雪姬,1999a,皇民奉公會的研究:以林獻堂的參與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no. 31:167-211。
  • 許雪姬,1999b,林獻堂先生與臺灣社會活動:以霧峰一新會為中心。台灣文獻 50,no. 4:100-108。
  • 許雪姬, 2002,反抗與屈從:林獻堂府評議員的任命與辭任。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no. 19:259-96。
  • 黃富三,2004,林獻堂傳。南投縣南投市: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 黃裕元,2000,論人物研究與民族觀:以林獻堂之「民族思想」為例。史匯,no. 4:95-116。
  • 若林正丈著,何義麟等譯, 2007,台灣抗日運動史研究。台北:播種者出版公司。
  • 賴西安(李潼),1978,台灣民族運動倡導者:林獻堂傳。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 李潼,1999,阿罩霧三少爺。台北:圓神出版社。
  • 廖振富,1996,櫟社三家詩研究:林癡仙、林幼春、林獻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 廖振富,1999,反戰與反皇民化的呼聲:日治末期的林獻堂詩。台灣文獻 50,no. 4:61-77。
  • 廖振富,2016,追尋時代:領航者林獻堂。台北:遠景。
  • 台灣省諮議會編著,2001,台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史料彙編計畫:林獻堂先生史料彙編,黃正義計畫主持。台中縣霧峰鄉:台灣省諮議會
  • 天下雜誌影視中心製作,1999,為台灣築夢的人,林獻堂(1881-1956):力爭台灣人尊嚴(VHS)。台北:天下雜誌。
  • 伊藤幹彥,2005,日治時代後期台灣政治思想之研究:析論台灣抗日運動者的抗日思想。台北:鴻儒堂出版社。

相關條目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 葉榮鐘. 臺灣人物群像. 台北市: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1995: 41. 
  2. ^ 張皓。「《灌園先生日記》中家族社會網路之分析研究(1927—1932)」。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2024。
  3. ^ 許雪姬。〈林獻堂《環球遊記》與顏國年《最近歐美旅行記》的比較〉。《臺灣文獻》第六十二卷第四期,頁175。
  4. ^ 傳聞獲(天皇)同意接見
  5. ^ 周婉窈. 山、海、平原:臺灣島史的成立和展望 (PDF) (演讲). 「臺灣海洋文化的吸取、轉承與發展」國際研討會, 國立交通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2011-05-28 [2013-06-1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09-23). 
  6. ^ 周婉窈. 山、海、平原:臺灣島史的成立與展望 (演讲). 臺灣與海洋亞洲研究領域發展計畫.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3). 
  7. ^ 蔡培火、陳逢源、林伯壽、吳三連、葉榮鐘合著,《臺灣民族運動史》(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71)
  8. ^ 李力庸〈戰爭與糧食:太平洋戰爭前後臺灣的米穀統制(1939-1945)〉《兩岸發展史研究》 (2006年): 頁103-137。
  9. ^ 林德政. 日本投降至國民政府接收之間的台灣. 《觀察》雜誌. No. 24. 2015年8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10. ^ 林獻堂. 灌園先生日記 十八: 一九四六年. 1946-10-24. 
  11. ^ 臺灣省諮議會 - 林獻堂. 臺灣省諮議會. [2018-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8). 
  12. ^ 戴月芳. 蔣渭水 vs 林獻堂:兩位台灣民族運動先驅. 臺北市: 五南出版. 2015年: 第12頁 [2016-05-12]. ISBN 9571174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13. ^ <人如其名的陳辭公>,蔡培火著,1975年2月,收入張漢裕主編,《政治關係--戰後》,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文教基金會,2000年,頁450。
  14. ^ 林博正主講,林蘭芳記錄. 說我霧峰林家--日治時期臺灣地方社會變遷演講系列之二 (PDF): 23–24. 2004-10-0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5-12-17). 
  15. ^ 林獻堂. 灌園先生日記 廿七: 一九五五年. 1955-10-24. 
  16. ^ 故林公獻堂字灌園.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1956-10-08 (中文(臺灣)). 
  17. ^ 林承俊. 旅途:三老爺林獻堂的生活日常. 上善人文基金會. 2021. ISBN 9789860603309. 
  18. ^ 台灣耆宿林獻堂先生身後哀榮. 典藏台灣.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8). 
  19. ^ 李毓嵐〈丈夫日記中的妻子與情人――以楊水心、林玉盞、李招治為例〉,發表於《興大人文學報》第65期,2020年9月。頁87-126。
  20. ^ 若林正丈. 台灣抗日運動史研究. 播種者文化. 2007: 172. ISBN 9789576966248. 

書籍

[编辑]
  • 黃富三. 《林獻堂傳》.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04-11. 

論文

[编辑]
  • 顧敏耀. 〈台灣古典詩與二二八事件——以林獻堂、曾今可及其步韻詩為主要研究對象〉. 《臺灣古典文學系譜的多元考掘與脈絡重構》 (桃園: 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2010. 

外部連結

[编辑]


前任:
林祖密
霧峰林家
家長
後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