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佩提乌斯
普罗佩提乌斯 | |
---|---|
![]() 有关普洛派尔提乌斯的文物 | |
出生 | 公元前50-45年[a] 阿西西或鄰近地區 |
逝世 | 公元2-15年[a] |
職業 | 诗人 |
體裁 | 诗歌 |
塞克塔斯·普罗佩提乌斯(拉丁語:Sextus Propertius,前50年—?)。[1]古罗马屋大维统治时期的挽歌诗人之一,著有四卷本与之相关的文学著作。早年出生坎坷,在母亲的督促下学习。后凭借诗歌而闻名于世,他的作品情感丰富,富于变化,在中世纪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现仅存残篇。
生平
[编辑]關於普羅佩提烏斯的生平,除其詩作外,史料所載極少,甚至其名字「塞克塔斯」還是由埃利烏斯·多納圖斯提及,還有部分抄本亦載此名。然而,實際上,其完整姓名已不可考。然而,根據其詩中多處記載[b],可知他生於溫布利亞大區一帶,家世顯赫;更精準來說,應位於阿西西或鄰近地區[2] 。如今,遊客仍可於阿西西參觀一處古宅遺址,相傳其家族曾居於此,甚至可能為詩人本人的故居[3]。
普羅佩提烏斯的父親離世時,他年紀還很小。然而,屋漏偏逢連夜雨,他家族的土地因被政府沒收而喪失[c]。這一事件很可能與公元前41年,維吉爾的土地被奧古斯都(當時是屋大維執政時期)沒收,以用於分配給退伍軍人的行動屬同一波及範圍;此事奧維德在作品中有隱晦暗示[d],並且還表明普羅佩提烏斯的年紀,相比同時代詩人提布魯斯,還要年輕。綜上所述,可以推測其生年應晚於公元前55年。
父親去世後,普羅佩提烏斯之母仍勉力培養其步入仕途[e], 顯示即使受土地沒收影響,仍保有一定財富。而其詩作中大量艱深晦澀的神話典故,亦顯示其曾受良好教育。其詩中亦頻繁提及好友圖盧斯 [f],此人乃公元前 33 年執政官盧基烏斯·沃爾卡提烏斯·圖盧斯之侄。此外,他居住於羅馬埃斯奎利諾山[g],這一切跡象表明,他於公元前 20 年代初期,活躍於富貴顯赫之士的社交圈中。
公元前30年左右,普羅佩提烏斯發表首部情詩集,其中「辛西婭」(Cynthia)為貫穿全書的核心主題,故該書後來得名《辛西婭·獨卷集》(Cynthia Monobiblos)[4]。此詩集或因全然圍繞辛西婭展開,遂引起奧古斯都麾下的重要文藝贊助人——梅塞納斯的關注,並將普羅佩提烏斯納入其詩人圈內。約一年後,他出版了第二部更為龐大的詩集,其中部分詩篇直接獻給梅塞納斯,亦包含對奧古斯都的讚美。
關於《第二卷》的篇幅,十九世紀時,古典學者卡爾·拉赫曼依據其篇幅異常龐大,且普羅佩提烏斯詩中提及「三卷詩集」(tres libelli)[h],由此推測現存之《第二卷》,實際上應由兩卷詩集合併而成,並在抄本流傳過程中被誤用,最後混為同為一卷。此觀點與當時現存《第二卷》手稿的編排方式相符,所以亦為後世學者所支持。就如《普羅佩提烏斯詩集》的編者保羅·費代利,以及《洛布古典叢書》的編者喬治·帕特里克·古爾德皆採納此說法。
話說回來,普羅佩提烏斯的《第三卷》出版於公元前23年之後[i]。此卷中,他不再只寫情愛,如III.5即僅以愛神為引子,然後就變換其他主題了。到了公元前16年後,發表了《第四卷》,顯示其詩風愈發成熟,並且開始有了變化,像是內含多首「溯源詩」,講述羅馬風俗儀式與名勝古蹟之由來,甚至帶有對當時的奧古斯都時代之隱晦批判(基於童年家族土地被沒收之事)。《第四卷》亦為普羅佩提烏斯最後一部詩集,其篇幅僅及半卷《獨卷集》。學者推測,鑒於卷內詩風的變化,有可能是其轉換詩風到一半,便不幸辭世,該詩集甚至可能為死後才出版,所以內容才會僅有《獨卷集》的一半。詩人奧維德在公元2年所作之一首輓詩裡面,也明確表示此事。所以,在這個時間之後,推測普羅佩提烏斯已然辭世。
詩詞
[编辑]普羅佩提烏斯因他的四卷輓歌,總共約 92 首詩(確切的數量無法得知,因為多年來,學者們對這些詩歌進行了分拆和重新分組,對準確數量產生了懷疑)而聞名。他的所有詩歌都採用輓歌對句寫成,這是公元前 1 世紀末在羅馬社會中流行的一種詩體。
他與幾乎所有輓歌作者的作品一樣,普罗佩提乌斯的作品以一個女性人物為主導,在他的詩中,這個女性人物常名作「辛西婭」。「辛西婭」這個名字,從他的第一卷詩「《獨卷集》」的第一首詩的第一個字開始起,就間接出現在其他幾首輓歌中,總計超過書中一半以上的輓歌都有其身影:
Cynthia prima suis miserum me cepit ocellis, contactum nullis ante cupidinibus.
起初辛西婭用她那迷人的雙眼迷住了我,此前我未曾與邱比特有所往來。——I.1.1-2
阿普列尤斯將她認定為一位名為霍斯提婭(Hostia)的女子,而作者則暗示她是羅馬詩人霍斯提烏斯的後裔[j]。然而,現代學界普遍認為,「辛西婭」的形象實際上是羅馬愛情哀歌中一種文學傳統的產物,即scripta puella,意為「被書寫的少女」[5],一個虛構的理想化女性形象,作者經常稱讚她為docta puella(「博學的少女」)[k];並將她塑造成一位女性詩人,如索皮希雅一般:
cum tibi praesertim Phoebus sua carmina donet. Aoniamque libens Calliopea lyram.
不僅阿波羅賦予你至高無上的歌詠之力,卡利俄佩亦欣然贈予你奧尼亞的七弦琴。——I.2.27-8
這段文學愛情故事在情感上極端起伏,而作為情人,她顯然支配了詩人筆下的世界,至少在他的第三本詩集中仍然如此:
Te ustus amem.
我化成灰也愛著妳——III.15.4
cuncta tuus sepelivit amor, nec femina post te ulla dedit collo dulcia vincla meo.
對你的愛已埋葬了其餘的情感,自妳之後,更無女子能以甜蜜縛繫我的心靈。——III.15.11-2
普羅佩提烏斯的許多詩篇難以確切斷代,但它們記錄了拉丁哀歌詩人們常見的主題,如誓言、激情、嫉妒、爭吵與哀嘆。在《詩集》第三卷的最後兩首詩中,似乎暗示著詩人與辛西婭的關係最終破裂。
versibus insignem te pudet esse meis.
因我的詩而使妳聞名,實為我恥。——III.24.4
最後在詩集的第四卷中,辛西婭僅出現在兩首詩中;使得這本書更像是一種後記的存在。這段感情關係的極端起伏,在最後一卷的其中一首詩中,更是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這首詩既令人動容,又帶著幾分幽默。詩中,由於葬禮過於寒酸,辛西婭的幽魂從冥界對普羅佩提烏斯發出指責。然而,對於她的責罵,作者並未受到太多的影響;而是感動於見她的最後一面,並將許多感情放在本詩的最後一句 :
inter complexus excidit umbra meos.
她的幽影自我的擁抱中悄然消逝。——IV.7.96
第四卷除了寫辛西婭,還強烈顯示出作者正為自己的詩歌尋求新的方向。本卷包含了數篇溯源詩,它們通過回顧羅馬及其地標的神話起源,不僅展現了歷史的厚重,甚至可被解讀為對奧古斯都,以及一些新政策的隱晦批判(雖然這一觀點在當代古典學者中仍存爭議)[6]。本卷的最後一首詩(IV.11)是一首極具感染力的作品,由剛剛去世的科妮莉亞向她的丈夫盧基烏斯·埃米利烏斯·雷庇杜斯·保盧斯與三個孩子送上慰問。儘管這首詩(考慮到科妮莉亞與奧古斯都家族的關係)很可能是帝國委託創作的作品,但其莊重、高貴與深沉的悲愴,使得評論家們稱其為「哀歌之王后」,並普遍認為這是整部詩集中最傑出的篇章。
普羅佩提烏斯寫作的風格,以看似突兀的轉換為特徵(與新詩人派詩歌的風格類似),並以高度想像力的典故運用著稱,經常引用希臘與羅馬神話及傳說中較為晦澀的篇章。他獨特的語言運用,加之詩稿文本的流傳受損,使得他的哀歌成為編輯與校勘上的挑戰。在眾多對其詩歌進行評註與修訂的學者中,最著名的包括古典學家約翰·珀西瓦爾·波斯特蓋特與英國古典學家兼詩人阿爾弗雷德·愛德華·豪斯曼。
筆誤
[编辑]此文本在流傳至今的過程中,於句法、結構與邏輯方面多有問題。其中部分問題,有可能是因普羅佩提烏斯遣詞造句大膽,並且偶違常規所致。然而,亦有學者認為,抄本之傳承與流變亦可能加劇了此等困難,遂有改動與重編之舉。
現存普羅佩提烏斯之手稿凡一百四十六部,最早者可追溯至十二世紀。然而,諸多詩篇於此等手稿中顯得支離破碎,難以貫通。以I.8為例,首段乃懇求辛西婭放棄海上遠行,結尾卻驟然轉為欣喜,慶幸其行已止。故大多數學者將此詩分為I.8a(前二十六行)與I.8b(第二十七至四十六行)。更複雜者如II.26,其間意象紛亂,難以捋順:起首乃詩人夢見辛西婭遭遇船難,繼而讚頌其忠貞;繼之則稱辛西婭欲行舟遠航,而己願隨之同行;轉瞬間二人已共立岸邊,再轉眼又復登舟,準備迎接海上風險。此等前後影像,於邏輯與時間序列上似有矛盾,致使部分學者試圖調整詩句次序,或假設其中存有佚失之處。
近代評論家則指出[7],所有此類改動皆基於一假設,即普羅佩提烏斯之詩作必遵循亞里士多德所確立之古典文學規範,故現存文本之紛亂,當源於抄本之訛誤。然而,亦有觀點認為,普羅佩提烏斯或刻意違逆如「古典三一律」之傳統文學法則,藉此創造斷裂與錯綜之意象,從而展現其詩學革新,此一詮釋視普羅佩提烏斯之風格為對古典文學理論的一種溫和反叛。
然則,雖此等理論或可適用於普羅佩提烏斯其餘三卷詩作之編纂問題,今之語言學研究多趨向一致觀點,認為現存《第二卷》實際上是由兩卷詩作合併而成,原先應為《第二卷》與《第三卷》,但部分篇章已佚失,部分詩篇則被併合或錯置。此推測既有文本為證,亦與史載普羅佩提烏斯之詩集出版情況相合:首為《獨卷集》(即現今之《第一卷》),繼之則為《三卷詩集》(即現今《第二卷》與《第三卷》,仿效奧維德《愛情詩集》之三卷體例),最後則為《第四卷》,極可能於詩人身後方得刊行。
後世迴響
[编辑]羅馬時代至中世紀
[编辑]普羅佩提烏斯自述在當時頗具盛名,然而,這句話卻帶有爭議[l]。 賀拉斯曾評論道,若要聆聽「卡利馬科斯……以取悅那敏感的詩人群體」,則需「忍受諸多苦楚」並「塞住耳朵」[m]。約翰·珀斯特蓋特等學者認為,這實為對普羅佩提烏斯的含蓄批評,因其自視為卡利馬科斯在羅馬的繼承人[n]。 此評價亦見於昆提利安之言,其認為提布盧斯之輓歌更勝一籌,雖承認亦有人更推崇普羅佩提烏斯[8],但自身對後者頗為輕視。然而,普羅佩提烏斯的受歡迎程度,仍可從龐貝遺存的塗鴉中見證。此外,奧維德在詩歌創作上,亦多次借鑒普羅佩提烏斯[8]。
然而,在中世紀,普羅佩提烏斯的聲望逐漸式微。直至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他才與其他輓歌詩人一道重新被發掘。彼特拉克的情詩明顯受到其風格影響,而未來的教宗庇護二世亦曾以「Cinthia」為題,為其年輕時的輓歌詩作命名。
近代
[编辑]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於 1795 年發表的《輓歌集》,亦顯示出對普羅佩提烏斯詩作的熟悉與借鑒。
在 20 世紀,埃茲拉·龐德的詩作《向塞克斯圖斯·普羅佩提烏斯致敬》(Homage to Sextus Propertius)將普羅佩提烏斯塑造成一位帶有諷刺色彩的詩人與政治異議者[9]。 龐德在其對普羅佩提烏斯輓歌的翻譯與詮釋中,將其作為意象主義藝術理論的古代先例。他認為普羅佩提烏斯的詩歌展現了他在《如何閱讀》(How to Read)一書中所提出的「語詞的舞蹈」(logopoeia)——即「智識在詞語間的舞動」。吉爾伯特·海格特在《詩人與風景》(Poets in a Landscape)一書中,將此特質歸因於普羅佩提烏斯善用神話典故與迂迴的表達方式,而龐德則在其詩作《致敬》中以更具幽默感的方式加以模仿。
1906 年,J. S. 菲利摩爾推出了一部普羅佩提烏斯詩歌的散文翻譯,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
美國詩人羅伯特·洛威爾則在詩作《幽靈:仿塞克斯圖斯·普羅佩提烏斯》(The Ghost. After Sextus Propertius)中,對普羅佩提烏斯與辛西婭的關係進行了詮釋,此詩實為對IV.7的自由翻譯。
俄羅斯詩人約瑟夫·布羅茲基於 1968 年創作的詩作《公元紀元》(Anno Domini),即以普羅佩提烏斯為抒情主人公。
俄國詩人葉蓮娜·施瓦爾茨亦曾創作一組詩篇,假借辛西婭之名,以其口吻作詩。她解釋道:「辛西婭的詩作已不復存在,然而我仍試圖將它們翻譯為俄語。」[10]
現代
[编辑]這種意象派的解讀方式,加之普羅佩提烏斯傾向於維持內心獨白,以及其詩歌極為個人化的特質,使他在現代依然深受青睞。自 2000 年以來,已有三部現代英語譯本問世{{efn|除了前面提到的菲利摩爾,還有2004年這種意象派的解讀方式,加之普羅佩提烏斯傾向於維持內心獨白,以及其詩歌極為個人化的特質,使他在現代依然深受青睞。自 1900 年以來,已有三部現代英語譯本問世[o]。
劇作家湯姆·史塔佩則在其最著名的戲劇作品《愛的發明》中提出,普羅佩提烏斯的詩歌對於今日西方所認知的「浪漫愛情」概念影響深遠。
最新的普羅佩提烏斯譯本於 2018 年 9 月由卡坎奈特出版社出版,並入選詩歌圖書會秋季推薦譯本。該譯本標題為《詩歌》(Poems,ISBN 9781784106515),由派翠克·沃斯尼普編輯,並附有彼得·赫斯林撰寫的前言。
2025年3月6日,武士道跨媒體製作企畫BanG Dream! Ave Mujica發布第11集的預告,其標題「化成灰我也想愛妳」的原文正是出自III.15.4[11]。
資料來源
[编辑]註記
[编辑]- ^ 1.0 1.1 源自約翰·蘭普里爾的 A Classical Dictionary (古典字典)
- ^ I.22.9-10; IV.1.63-6、121-6
- ^ IV.1.127
- ^ Tristia IV.10.41-54
- ^ IV.1.131
- ^ I.1.9, 6.2, 14.20, 22.1
- ^ III. 23.24
- ^ II. 13.25
- ^ III. 18有提及馬塞盧斯之死,故推測是此年之後
- ^ III.20.8
- ^ I.7.11; II.131.6; II.13.11
- ^ II.24a.1-8
- ^ 書信集 II.2.87-104
- ^ III.1.1-2
- ^ 除了前面提到的菲利摩爾,還有2002年的斯拉維特(Slavitt)版,以及2004年的卡司 (Katz),並且卡司版於2005年獲得國家翻譯獎
來源
[编辑]- ^ Adkins,Lesley Adkins,Roy A.(1998).Handbook to Life in Ancient Rome.Oxford University Press,USA.ISBN 9780195123326.
- ^ Propertius, Sextus. Chisholm, Hugh (编).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2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39. 1911. Postgate, John Percival.
- ^ Key to Umbria: Assisi.
- ^ Propertius, Sextus. Goold, G. P. (EDT) , 编. Propertius: Elegie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0-12-01: 1. ISBN 9780674990203.
- ^ M. Wilson. The Politics of Elegy: Propertius and Tibullus. brill.com. Brill. [2025-03-07].
- ^ Micaela Janan. Micaela Janan , 编. The Politics of Desire: Propertius IV.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1: 255. ISBN 978-0520223219.
- ^ D. Thomas Benediktson. D. Thomas Benediktson , 编. Propertius: Modernist Poet of Antiquity. Carbondale, Illinois: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89-02-01. ISBN 978-0809314539.
- ^ 8.0 8.1 Rose,h.j.; E. Courtney. Rose,h.j. , 编. A Handbook Of Latin Literature. Illinois: Bolchazy-Carducci Publishers. 1996-06-01: 289, 293-4. ISBN 978-0865163171.
- ^ David,第8頁.
- ^ Elena Shvarts. Elena Shvarts , 编. Paradise: Selected Poems. Hexham: Bloodaxe Books. 1993-12-01: 53. ISBN 978-1852242497.
- ^ Muse木棉花-TW. BanG Dream! Ave Mujica 第10話【又恨又愛】|Muse木棉花 動畫 線上看. youtube. Muse木棉花-TW. [2025-03-07].
扩展阅读
[编辑]- Propertius, The Poems (Oxford World's Classics) - see especially Lyne's introduction
- David Slavitt. David Slavitt , 编. 'Propertius in Love: The Elegies.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ISBN 978-0-520-93584-6.
- Vincent Katz, The Complete Elegies of Sextus Propertiu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4)
- D.Feeney, Literature and Religion at Rome: Cultures, Contexts, and Beliefs
- M.Beard, J. North & S.Price, Religions of Rome
- J.North, 'Religion and Politics: from Republic to Principate' in Journal of Roman Studies 76
- J.Hallett, 'Queens, princeps and women of the Augustan elite: Propertius' Cornelia elegy and the Res Gestae Divi Augusti' in R. Winkes (ed.) 'The Age of Augustus'
- Max Turiel, " Propertivs: Algunas Elegías y Variaciones ", Spanish edition, ( Ediciones RIE, 2008 ), ISBN 978-84-96785-56-4.
外部链接
[编辑]- The Elegies of Propertiu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t The Latin Library
-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Propertius with introductory essay and notes by Jon Coreli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Complet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Elegies by A. S. Kline
- Propertius at the Perseus Projec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Propertius and cacozelia lat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