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1年4月28日) |
![]() | 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
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藝術指導奖 | |
---|---|
国家/地区 | ![]() |
主办单位 | 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会 |
首次颁发 | 1929 |
應屆得主 | 美術指導:詹姆斯·普莱斯、肖娜·希斯 場景設計:茱扎·米哈莱克 《可憐的東西》 |
官方网站 | http://www.oscars.org |
奥斯卡最佳製作設計獎(英語:Academy Award for Best Production Design)也稱最佳藝術指導獎,是奥斯卡金像奖的其中一个奖项,每年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会颁发给该年度杰出的电影艺术指导和美術指導。此獎項於第1屆奧斯卡金像獎便設有該獎項,當時名稱為「Best Art Direction」,在1940年第13屆到1967年第40屆時區分為「最佳黑白片藝術指導」和「最佳彩色片藝術指導」(僅1957年第30屆和1958年第31屆曾整併為一個最佳藝術指導獎項);1941年第14屆則再把獲獎人所擔任的工作分為「美術指導」(Art director,2009年第82屆起更名為「製作指導」Production Design至今)和「布景設計」(Interior decorator,1947年第20屆起更名為Set Decoration至今)。目前獎項名稱「Production Design」則是從2012年第85屆起正式更名。[1]
熟面孔
[编辑]项目 | 姓名 | 次数 | 附注 |
---|---|---|---|
获奖最多 | 塞德里克·吉本森 | 11次 | 共39次获提名[2][3] |
提名最多 | 塞德里克·吉本森 | 39次 | 其中11次获奖 |
始终未获奖的人中提名次数最多的 | 罗兰·安德森 | 15次提名 |
提名與獲獎名單
[编辑]1920年代
[编辑]年份 | 片名 | 美術指導 |
---|---|---|
1927/1928 (第1届) | 《鴿》及《暴风雨》 | 威廉·卡麥隆·孟席斯 |
《第七天堂》 | 哈利·奧利佛 | |
《日出》 | 罗切斯·葛利斯 | |
1928/1929 (第2届)[4] | ||
《圣陆雷大桥》 | 塞德里克·吉本森 | |
《爱国男儿》 | 汉斯·德赖尔 | |
《不同凡响》 | 米切尔·莱森 | |
《辩词》 | 威廉·卡梅隆·孟席斯 | |
《苏醒》 | 威廉·卡梅隆·孟席斯 | |
《馬路天使》 | 哈瑞·奥利弗 |
1930年代
[编辑]1940年代
[编辑]1950年代
[编辑]年份 | 片名 | 美術指導 | 場景設計 |
---|---|---|---|
1950 (第23屆) | 黑白片 | ||
《日落大道》 | 汉斯·德赖尔 和 約翰·米漢 | 山姆·寇默 和 雷·莫耶 | |
《彗星美人》 | 喬治·戴維斯 和 莱尔·惠勒 | 湯瑪斯·雷托 和 沃爾特·斯考特 | |
《紅色多瑙河》 | 塞德里克·吉本森 和 漢斯·皮特斯 | 埃德温·威利斯 和 休·亨特 | |
彩色片 | |||
《霸王妖姬》 | 汉斯·德赖尔 和 沃爾特·泰勒 | 山姆·寇默 和 雷·莫耶 | |
《飛燕金槍》 | 塞德里克·吉本森 和 保罗·格鲁斯 | 埃德温·威利斯 和 理查德·佩佛勒 | |
《目標月球》 | 恩斯特·菲格特 | 喬治·索利 | |
1951 (第24屆) | 黑白片 | ||
《慾望街車》 | 李察·戴伊 | 乔治·J·霍普金斯 | |
《十五重天》 | 莱尔·惠勒 和 利蘭·福勒 | 湯瑪斯·雷托 和 佛瑞德·J·羅德 | |
《崖畔之屋》 | 約翰·迪科爾 和 莱尔·惠勒 | 湯瑪斯·雷托 和 保羅·福克斯 | |
《輪舞》 | 尚·歐博訥 | — | |
《彩鳳瑶琴》 | 塞德里克·吉本森 和 保罗·格鲁斯 | 埃德温·威利斯 和 傑克·摩爾 | |
彩色片 | |||
《花都舞影》 | 普雷斯頓·艾姆斯 和 塞德里克·吉本森 | 埃德温·威利斯 和 F·基奧·格里森 | |
《霸王奪姬》 | 喬治·戴維斯 和 莱尔·惠勒 | 湯瑪斯·雷托 和 保羅·福克斯 | |
《里維埃拉》 | 利蘭·福勒、莱尔·惠勒 和 约瑟夫·赖特 | 湯瑪斯·雷托 和 沃爾特·斯考特 | |
《暴君焚城录》 | 愛德華·卡法格諾、塞德里克·吉本森 和 威廉·霍宁 | 休·亨特 | |
《曲終夢回》 | 海因·赫克羅斯 | — | |
1952 (第25屆) | 黑白片 | ||
《玉女奇男》 | 愛德華·卡法格諾、塞德里克·吉本森 | 埃德温·威利斯 和 F·基奧·格里森 | |
《嘉麗妹妹》 | 罗兰·安德森 和 哈爾·佩雷拉 | 埃米尔·库里 | |
《斷腸花》 | 約翰·迪科爾 和 莱尔·惠勒 | 沃爾特·斯考特 | |
《羅生門》 | 松山崇 | 松本春造 | |
《薩巴達傳》 | 利蘭·福勒 和 莱尔·惠勒 | 克勞德·E·卡本特 和 湯瑪斯·雷托 | |
彩色片 | |||
《青樓情孽》 | 保羅·謝里夫 | 馬塞爾‧韋特斯 | |
《安徒生傳》 | 安東尼·克萊夫 和 李察·戴伊 | 霍華德·布里斯托爾 | |
《風流寡婦》 | 塞德里克·吉本森 和 保罗·格鲁斯 | 阿瑟·克拉姆斯 和 埃德温·威利斯 | |
《蓬門今始為君開》 | 弗蘭克·霍塔林 | 小約翰·麥卡錫 和 查爾斯·S·湯普森 | |
《雪山盟》 | 約翰·迪科爾 和 莱尔·惠勒 | 湯瑪斯·雷托 和 保羅·福克斯 | |
1953 (第26屆) | 黑白片 | ||
《凱撒大帝》 | 愛德華·卡法格諾、塞德里克·吉本森 | 埃德温·威利斯 和 休·亨特 | |
《马丁·路德》 | 弗里茨·莫里舍特 和 保罗·马克威茨 | — | |
《总统的夫人》 | 莱尔·惠勒 和 利蘭·福勒 | 保羅·福克斯 | |
《羅馬假期》 | 哈爾·佩雷拉 和 沃爾特·泰勒 | — | |
《泰坦尼克号》 | 莱尔·惠勒 和 莫里斯·蘭斯福德 | 史都特·A·赖斯 | |
彩色片 | |||
《圣袍千秋》 | 喬治·戴維斯 和 莱尔·惠勒 | 保羅·福克斯 和 沃爾特·斯考特 | |
《圆桌武士》 | 阿爾弗雷德·榮格 和 漢斯·皮特斯 | 约翰·贾维斯 | |
《孤鳳奇緣》 | 塞德里克·吉本森 和 保罗·格鲁斯 | 阿瑟·克拉姆斯 和 埃德温·威利斯 | |
《爱情三部曲》 | 普雷斯頓·艾姆斯、愛德華·卡法格諾、塞德里克·吉本森 和 加布里埃尔·斯科格纳米约 | 阿瑟·克拉姆斯、埃德温·威利斯、F·基奧·格里森 和 傑克·摩爾 | |
《深宫怨》 | 塞德里克·吉本森 和 尤里·麥卡利 | 埃德温·威利斯 和 傑克·摩爾 | |
1954 (第27屆) | 黑白片 | ||
《碼頭風雲》 | 李察·戴伊 | — | |
《蓬門淑女》 | 罗兰·安德森 和 哈爾·佩雷拉 | 山姆·寇默 和 格蕾絲·格雷戈里 | |
《縱橫天下》 | 愛德華·卡法格諾 和 塞德里克·吉本森 | 埃德温·威利斯 和 埃米尔·库里 | |
《歡樂飄香》 | 麥士·奧福斯 | — | |
《龍鳳配》 | 哈爾·佩雷拉 和 沃爾特·泰勒 | 山姆·寇默 和 雷·莫耶 | |
彩色片 | |||
《海底長征》 | 約翰·米漢 | 埃米尔·库里 | |
《錦繡天堂》 | 普雷斯頓·艾姆斯 和 塞德里克·吉本森 | 埃德温·威利斯 和 F·基奧·格里森 | |
《拿破侖情史》 | 利蘭·福勒 和 莱尔·惠勒 | 沃爾特·斯考特 和 保羅·福克斯 | |
《粉腿紅綾》 | 罗兰·安德森 和 哈爾·佩雷拉 | 山姆·寇默 和 雷·莫耶 | |
《星海浮沉錄》 | 馬爾科姆·伯特、吉恩·艾倫 | 艾琳·莎拉夫 和 乔治·J·霍普金斯 | |
1955 (第28屆) | 黑白片 | ||
《玫瑰梦》 | 哈爾·佩雷拉 和 泰比·拉森 | 山姆·寇默 和 阿瑟·克拉姆斯 | |
《黑板丛林》 | 塞德里克·吉本森 和 蘭道爾·杜爾 | 埃德温·威利斯 和 亨利·盖瑞斯 | |
《伤心泪尽话当年》 | 塞德里克·吉本森 和 马尔科姆·布朗 | 埃德温·威利斯 和 休·亨特 | |
《金臂人》 | 约瑟夫·赖特 | 達瑞爾·西爾維拉 | |
《君子好逑》 | 爱德华·S·霍沃思 和 沃尔特·西蒙茨 | 罗伯特·普里斯特利 | |
彩色片 | |||
《野餐》 | 威廉·弗兰纳里 | 乔·米辛纳 和 罗伯特·普里斯特利 | |
《长腿叔叔》 | 約翰·迪科爾 和 莱尔·惠勒 | 保羅·福克斯 和 沃爾特·斯考特 | |
《红男绿女》 | 奥利弗·史密斯 和 约瑟夫·赖特 | 霍華德·布里斯托爾 | |
《生死恋》 | 喬治·戴維斯 和 莱尔·惠勒 | 沃爾特·斯考特 和 杰克·斯塔布斯 | |
《捉贼记》 | 哈爾·佩雷拉 和 约瑟夫·麦克米兰·约翰逊 | 山姆·寇默 和 阿瑟·克拉姆斯 | |
1956 (第29屆) | 黑白片 | ||
《回头是岸》 | 塞德里克·吉本森 和 马尔科姆·布朗 | 埃德温·威利斯 和 F·基奧·格里森 | |
《骄傲与亵渎》 | 哈爾·佩雷拉 和 厄尔·亨德里克 | 山姆·寇默 和 弗兰克·麦凯尔维 | |
《七武士》 | 松山崇 | — | |
《金车玉人》 | 罗斯·贝拉 | 威廉·基尔南 和 路易·帝亞吉 | |
《叛逆少年》 | 莱尔·惠勒 和 傑克·馬丁·史密斯 | 沃爾特·斯考特 和 史都特·A·赖斯 | |
彩色片 | |||
《国王与我》 | 約翰·迪科爾 和 莱尔·惠勒 | 保羅·福克斯 和 沃爾特·斯考特 | |
《環遊世界八十天》 | 詹姆斯·苏利文和肯·亚当斯 | 罗斯·多德 | |
《巨人》 | 伯里斯·列文 | 拉尔夫·赫斯特 | |
《梵谷传》 | 塞德里克·吉本森、漢斯·皮特斯 和 普雷斯頓·艾姆斯 | 埃德温·威利斯 和 F·基奧·格里森 | |
《十诫》 | 沃爾特·泰勒 和 阿伯特·野崎 | 山姆·寇默 和 雷·莫耶 | |
1957 (第30屆)[9] | |||
《樱花恋》 | 爱德华·S·霍沃思 | 罗伯特·普里斯特利 | |
《甜姐兒》 | 哈爾·佩雷拉 和 喬治·戴維斯 | 山姆·寇默 和 雷·莫耶 | |
《战国佳人》 | 威廉·霍宁 和 尤里·麥卡利 | 埃德温·威利斯 和 休·亨特 | |
《巴黎之恋》 | 威廉·霍宁 和 吉恩·艾倫 | 埃德温·威利斯 和 理查德·佩佛勒 | |
《酒绿花红》 | 沃爾特·霍爾舍 | 威廉·基尔南 和 路易·帝亞吉 | |
1958 (第31屆) | |||
《金粉世界》 | 威廉·霍宁(過世後獲獎) 和 普雷斯頓·艾姆斯 | 亨利·盖瑞斯 和 F·基奧·格里森 | |
《一笑缘》 | 約翰·迪科爾 和 莱尔·惠勒 | 保羅·福克斯 和 沃爾特·斯考特 | |
《欢乐梅姑》 | 馬爾科姆·伯特 | 乔治·J·霍普金斯 | |
《夺情记》 | 凱瑞·奧德爾 | 路易·帝亞吉 | |
《迷魂记》 | 哈爾·佩雷拉 和 亨利·巴姆斯特德 | 山姆·寇默 和 弗兰克·麦凯尔维 | |
1959 (第32屆) | 黑白片 | ||
《安妮日記》 | 莱尔·惠勒 和 喬治·戴維斯 | 沃爾特·斯考特 和 史都特·A·赖斯 | |
《事业》 | 哈爾·佩雷拉 和 沃爾特·泰勒 | 山姆·寇默 和 阿瑟·克拉姆斯 | |
《熱情如火》 | 爱德华·S·霍沃思 | 艾德華·G·博伊爾 | |
《夏日痴魂》 | 奧利佛·梅塞爾 和 威廉·克爾納 | 斯科特·斯利蒙 | |
《最后怒汉》 | 卡爾·安德森 | 威廉·基尔南 | |
彩色片 | |||
《賓漢》 | 威廉·霍宁(過世後獲獎) 和 愛德華·卡法格諾 | 休·亨特 | |
《地心游记》 | 莱尔·惠勒、弗朗茲·巴切林 和 赫爾曼·A·布盧門塔爾 | 沃爾特·斯考特 和 約瑟夫·基什 | |
《北西北》 | 威廉·霍宁(過世後獲提名)、羅伯特·F·博伊爾 和 梅里爾·派 | 亨利·盖瑞斯 和 弗兰克·麦凯尔维 | |
《枕边细语》 | 理查德·H·里德爾(過世後獲提名) | 羅素·A·高斯曼 和 露比·R·萊維特 | |
《历劫鸳盟》 | 約翰·迪科爾 | 茱莉亞·赫倫 |
1960年代
[编辑]年份 | 片名 | 美術指導 | 場景設計 |
---|---|---|---|
1960 (第33屆) | 黑白片 | ||
《公寓春光》 | 亞力山卓・崔魯納 | 艾德華·G·博伊爾 | |
《惊魂记》 | 約瑟夫·赫爾利 和 羅伯特·克拉特沃西 | 喬治·米洛 | |
《兒子與情人》 | 托馬斯·N·莫拉罕 | 萊昂內爾·庫奇 | |
《从心所願》 | 约瑟夫·麦克米兰·约翰逊 和 肯尼斯·A·里德 | 罗斯·多德 | |
《拜访小行星》 | 哈爾·佩雷拉 和 沃爾特·泰勒 | 山姆·寇默 和 阿瑟·克拉姆斯 | |
彩色片 | |||
《萬夫莫敵》 | 亚历山大·格力尊 和 艾瑞克·W·奧爾邦 | 羅素·A·高斯曼 和 朱莉亚·赫伦 | |
《壯志千秋》 | 喬治·戴維斯 和 艾迪生·赫爾 | 亨利·盖瑞斯、休·亨特 和 奧托·西格爾 | |
《碧港艳遇》 | 罗兰·安德森 和 哈爾·佩雷拉 | 山姆·寇默 和 阿里戈·布雷希 | |
《小人物狂想曲》 | 爱德华·S·霍沃思 | 威廉·基尔南 | |
《旭日东升》 | 愛德華·卡雷爾 | 乔治·J·霍普金斯 | |
1961 (第34屆) | 黑白片 | ||
《江湖浪子》 | 亨利·霍納 | 傑納·卡拉漢 | |
《纽伦堡的审判》 | 鲁道夫·斯特尔纳德 | 喬治·米洛 | |
《飞天老爷车》 | 卡罗·克拉克 | 埃米尔·库里 和 哈爾·高斯曼 | |
《甜蜜的生活》 | 皮耶羅·赫拉爾迪 | — | |
《双姝怨》 | 費爾南多·卡雷雷 | 艾德華·G·博伊爾 | |
彩色片 | |||
《西城故事》 | 伯里斯·列文 | 维克托·甘吉林 | |
《第凡內早餐》 | 罗兰·安德森 和 哈爾·佩雷拉 | 山姆·寇默 和 雷·莫耶 | |
《花鼓戏》 | 亚历山大·格力尊 和 约瑟夫·赖特 | 霍華德·布里斯托爾 | |
《万世英雄》 | 维涅罗·科拉桑蒂 和 約翰·摩爾 | — | |
《夏日烟云》 | 哈爾·佩雷拉 和 沃爾特·泰勒 | 山姆·寇默 和 阿瑟·克拉姆斯 | |
1962 (第35屆) | 黑白片 | ||
《梅岡城故事》 | 亚历山大·格力尊 和 亨利·巴姆斯特德 | 奧利佛·埃默特 | |
《新婚風波》 | 喬治·戴維斯 和 愛德華·卡法格諾 | 亨利·盖瑞斯 和 理查德·佩佛勒 | |
《最長的一日》 | 爱德华·S·霍沃思、萊昂·巴薩克和 文森特·科达 | 加布里埃尔·贝西尔 | |
《諜網忠鴿》 | 罗兰·安德森 和 哈爾·佩雷拉 | 山姆·寇默 和 弗兰克·麦凯尔维 | |
《相见时难别亦难》 | 约瑟夫·赖特 | 乔治·J·霍普金斯 | |
彩色片 | |||
《阿拉伯的劳伦斯》 | 約翰·鮑克斯 和 約翰·斯托爾 | 達里奧·西蒙尼 | |
《格利姆兄弟的奇妙世界》 | 喬治·戴維斯 和 愛德華·卡法格諾 | 亨利·盖瑞斯 和 理查德·佩佛勒 | |
《春泪溅花红》 | 亚历山大·格力尊 和 羅伯特·克拉特沃西 | 喬治·米洛 | |
《歡樂音樂妙無窮》 | 保罗·格鲁斯 | 乔治·J·霍普金斯 | |
《叛舰喋血记》 | 喬治·戴維斯 和 约瑟夫·麦克米兰·约翰逊 | 亨利·盖瑞斯 和 休·亨特 | |
1963 (第36屆) | 黑白片 | ||
《美国,美国》 | 傑納·卡拉漢 | — | |
《8½》 | 皮耶羅·赫拉爾迪 | — | |
《原野铁汉》 | 哈爾·佩雷拉 和 泰比·拉森 | 山姆·寇默 和 羅伯特·R·本頓 | |
《陌生人之恋》 | 罗兰·安德森 和 哈爾·佩雷拉 | 山姆·寇默 和 格蕾絲·格雷戈里 | |
《荣誉曙光》 | 喬治·戴維斯 和 保罗·格鲁斯 | 亨利·盖瑞斯 和 休·亨特 | |
彩色片 | |||
《埃及艳后》 | 約翰·迪科爾、傑克·馬丁·史密斯、希爾亞德·M·布朗、赫爾曼·A·布盧門塔爾、埃爾文·韋伯、莫里斯·佩林 和 鮑里斯·朱拉加 | 保羅·福克斯、沃爾特·斯考特 和 雷·莫耶 | |
《花花世界》 | 罗兰·安德森 和 哈爾·佩雷拉 | 山姆·寇默 和 詹姆斯·W·佩恩 | |
《西部开拓史》 | 喬治·戴維斯、艾迪生·赫爾 和 威廉·費拉里(過世後獲提名) | 亨利·盖瑞斯、小唐·格林伍德 和 傑克·米爾斯 | |
《红衣主教》 | 莱尔·惠勒 | 傑納·卡拉漢 | |
《汤姆·琼斯》 | 拉爾夫·W·布林頓、喬絲琳·赫伯特 和 泰德·馬歇爾 | 喬西·馬卡文 | |
1964 (第37屆) | 黑白片 | ||
《希腊佐巴》 | 瓦西利斯·佛托普洛斯 | — | |
《最毒妇人心》 | 威廉·格拉斯哥 | 拉斐爾·布雷頓 | |
《五月中的七天》 | 凱瑞·奧德爾 | 艾德華·G·博伊爾 | |
《艾米丽的美国化》 | 喬治·戴維斯、漢斯·皮特斯 和 艾略特·斯科特 | 亨利·盖瑞斯 和 羅伯特·R·本頓 | |
《巫山风雨夜》 | 史蒂芬·B·格萊姆斯 | — | |
彩色片 | |||
《窈窕淑女》 | 吉恩·艾倫 和 塞西爾·比頓 | 乔治·J·霍普金斯 | |
《雄霸天下》 | 約翰·布萊恩 和 莫利斯·卡特 | 帕特里克·麥克勞格林 和 羅伯特·卡特賴特 | |
《歡樂滿人間》 | 卡罗·克拉克 和 威廉·H·汤基 | 埃米尔·库里 和 哈爾·高斯曼 | |
《翠谷奇谭》 | 喬治·戴維斯 和 普雷斯頓·艾姆斯 | 亨利·盖瑞斯 和 休·亨特 | |
《傻女十八嫁》 | 傑克·馬丁·史密斯 和 爱德华·S·霍沃思 | 沃爾特·斯考特 和 史都特·A·赖斯 | |
1965 (第38屆) | 黑白片 | ||
《愚人船》 | 羅伯特·卡特賴特 | 約瑟夫·基什 | |
《黑狱枭雄》 | 羅伯特·埃米特·史密斯 | 弗蘭克·圖特爾 | |
《再生緣》 | 喬治·戴維斯 和 尤里·麥卡利 | 亨利·盖瑞斯 和 查爾斯·S·湯普森 | |
《一線生機》 | 哈爾·佩雷拉 和 傑克·波普林 | 羅伯特·R·本頓 和 約瑟夫·基什 | |
《冷戰諜魂》 | 哈爾·佩雷拉 和 泰比·拉森 | 泰德·馬歇爾 和 喬西·馬卡文 | |
彩色片 | |||
《齊瓦哥醫生》 | 約翰·鮑克斯 和 泰倫斯·馬什 | 達里奧·西蒙尼 | |
《萬世千秋》 | 約翰·迪科爾 和 傑克·馬丁·史密斯 | 達里奧·西蒙尼 | |
《萬世流芳》 | 李察·戴伊、威廉·J·克萊伯 和 大卫·霍尔(過世後獲提名) | 雷·莫耶、佛瑞德·M·馬克萊 和 諾曼·羅克特 | |
《春花秋月奈何天》 | 羅伯特·卡特賴特 | 乔治·J·霍普金斯 | |
《真善美》 | 伯里斯·列文 | 沃爾特·斯考特 和 露比·R·萊維特 | |
1966 (第39屆) | 黑白片 | ||
《靈慾春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