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 國旗 | 国徽或官印 | 時期 | 現今 | 備註 |
亞齊蘇丹國 | | | 1874年-1904年 | 印度尼西亚 | |
南马鲁古共和国 | | | 1950年 | 印度尼西亚 | |
蘭芳共和國 | | | 1777年-1884年 | 印度尼西亚 | 由印度尼西亚海外華人在婆羅洲創立。1770年,廣東嘉應(今梅州市梅縣區)客家人羅芳伯在東南亞西婆羅洲(今西加里曼丹)坤甸成立「蘭芳公司」,1777年將「公司」片面改為「共和國」,但向清朝稱臣時仍使用「蘭芳公司」。1884年遭入侵的 荷蘭人擊敗而滅亡,殘餘勢力逃至蘇門答臘。荷蘭另立傀儡政權進行統治。直到1912年清朝滅亡後,荷蘭才正式宣佈佔領。常被視為是清朝的藩屬國/冊封国。 |
哲德沙爾汗國 | | | 1867年—1877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同治新疆回亂期間建立 |
热尔图加共和国 | | | 1883年—1886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
大蒙古国 | | | 1911年-1915年、1921年-1924年 | 蒙古国及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事實上独立,苏联承认。 |
阿拉什自治国 | | | 1917年-1920年 | 哈萨克斯坦及 吉尔吉斯斯坦 | 事實上独立。 |
阿拉拉特共和國 | | | 1927年-1930年 | 土耳其 | |
克什米爾王國 | | | 1754年—1762年 | 印度和 巴基斯坦 | 由克什米爾人在克什米爾谷地建立,對抗杜蘭尼帝國,但後來被杜蘭尼帝國吞併。 |
自由印度臨時政府 | | | 1943年-1945年 | 印度 | 自由印度臨時政府有9個國家承認,是大東亞會議的成員國之一。它的有效控制範圍限於安達曼、尼科巴群島及印度東北部的部分地區。 |
緬甸國 | | | 1942年-1945年 | 緬甸 | 大日本帝国於1942年5月佔領緬甸全境之後扶植,是大東亞會議的成員國之一。1943年8月1日正式舉行獨立儀式。同日向 英国及 美国宣戰。 |
掸邦共和国 | | | 1993年-1996年 | 緬甸 | 1993年12月12日,被外界称为毒品大王的掸邦军(英語:Mong Tai Army,缩写:MTA;音译:蒙泰军)领导人坤沙,宣布掸邦脱离缅甸联邦独立,正式成立“掸邦共和国”,并颁布了《掸邦共和国临时宪法》,首府设在贺蒙(英語:Homong,或译为贺猛、洪孟),坤沙自任总统和军队总司令,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并以“掸邦人民精神领袖”自居。因此举触犯了缅甸军政府处理民族问题的底线,自1994年5月起,缅甸政府军、佤联军与泰国合作,对坤沙“掸邦共和国”发动了近20年來规模最大的军事行动,使坤沙集团遭受沉重打击。1996年1月5日,坤沙最终同意无条件缴械投降。 |
色當王國 | | | 1888年—1890年 | 越南 | 由法國探險家馬里-夏爾·達維德·德·邁勒納建立 |
越南帝国 | | | 1945年 | 越南 | 大日本帝国於3月9日顛覆 法國統治後,原來作為保護國的阮朝保大皇帝宣布獨立,名義上恢復了對包括交趾支那在內的原有的全部領土主權。8月30日,保大在順化王宮舉行了退位大典,越南帝國和阮朝正式滅亡。 |
寮王國 | | | 1945年 | 老挝 | 寮保護國在 大日本帝国的支援下獲得了短暫的獨立。然而隨著日本戰敗投降, 法國軍隊回到了寮國,獨立的寮國無法帶領國家抵抗法國殖民政府和軍隊,最終取消了獨立。8月27日,法國給予寮國自治權,成為一個隸屬於法蘭西聯盟的君主立憲制自治國家。 |
柬埔寨王國 | | | 1941年-1945年 | 柬埔寨 | 大日本帝国自1941年起統治柬埔寨。在前期, 維希法國政府仍然在名義上對柬埔寨擁有管轄權,但於1945年3月,日本軍隊發動政變,建立親日政權。 |
柬埔寨人民共和國 | | | 1979年-1989年 | 柬埔寨 | 柬越戰爭期間由反對紅色高棉統治的組織聯合越南軍隊入侵,於1979年成立的國家,通常被視為 越南的傀儡政權。柬埔寨人民共和国為柬埔寨大部分領土的實際統治者,但由於紅色高棉的民主柬埔寨仍持續擁有聯合國的柬埔寨代表權,柬埔寨人民共和國僅獲得33個國家承認,其中多為親 苏联的國家。 |
柬埔寨国 | | | 1989年-1992年 | 柬埔寨 | 1989年由柬埔寨人民共和国更名而来,同时更換國旗、国徽,但實質政權不變,仍然被視為 越南的傀儡政權。 |
東帝汶民主共和國 | | | 1975年 | 东帝汶 | 獨立宣言有6個國家承認: 阿尔巴尼亚、 佛得角、 几内亚、 几内亚比绍、 莫桑比克、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但9天之後馬上就被 印度尼西亚佔領。2002年正式恢復獨立。 |
臺灣民主國 | | | 1895年 | 中華民國 | 自甲午戰爭後, 清朝割讓臺灣給 日本時宣布獨立(乙未割臺)。隨後於乙未戰爭當中,台灣民主國實際上只存在了150天。 |
庫德斯坦王國 | | | 1921年-1924年 | 伊拉克 | |
马哈巴德共和国 | | | 1946年-1947年 | 伊朗 | 伊朗西部庫德人建立的自治共和國 |
波斯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 | | | 1920年-1921年 | 今 伊朗吉蘭省 | 红军进入伊朗时由当地江阿里人組成的游擊隊所建立,但未能成功向全伊朗扩展革命运动。 |
阿塞拜疆人民政府 | | | 1945年-1946年 | 伊朗 | |
苏瓦代夫联合共和国 | | | 1959年-1963年 | 馬爾地夫 | |
蝦夷共和國 | | | 1868年-1869年 | 日本 | 亞洲最早透過選舉制度組織政府的政權。 |
朝鮮人民共和國 | | | 1945年-1946年 | 朝鲜和 韩国 | 1945年,朝鮮左派政治家呂運亨為了避免朝鲜半岛南部在朝鮮日治時代結束之後被美軍進駐接管而成立的臨時政府。後被駐朝鮮美軍政廳取締鎮壓後解散。 |
自由黎巴嫩国 | | | 1979年-1984年 | 黎巴嫩 | 1979年4月18日宣布獨立。 |
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 | | | 1996年-2001年 2021年- | 阿富汗 | 通稱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從未有效統治阿富汗全境;該國東北部、約10%左右的範圍由阿富汗伊斯蘭聯合拯救陣線(簡稱北方聯盟)所控制。九一一事件後, 美国向其宣戰,加上北方聯盟的反抗,粉碎了塔利班的政權。 2021年8月15日塔利班再度崛起且攻下首都喀布爾,並於同月19日宣布恢復酋長國,但至今未受任何國家及政權的承認。 |
内格罗斯共和国 | | | 1898年-1901年 | 菲律賓 | 1899年4月30日成為 美国保護國,至1901年4月30日被美國解散。 |
菲律宾第一共和国 | | | 1898年-1901年 | 菲律賓 | 自宣布独立的6月12日到巴黎條約的12月10日。7月4日,美菲戰爭后被 美国正式吞併。 |
菲律賓第二共和國 | | | 1943年-1945年 | 菲律賓 | 大日本帝国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擊退美軍後,所扶植的一個傀儡政權。 |
他加禄主权国 | | | 1896年-1897年 | 菲律賓 | 由菲律賓第一共和國接替。 |
他加禄共和国 | | | 1902年-1906年 | 菲律賓 | |
三寶顏共和國 | | | 1899年-1903年 | 菲律賓 | 短命的革命共和国,1899年 西班牙殖民统治在菲律宾崩溃后建立。 |
雅克薩 | | | 1665年—1674年 | 俄羅斯
中华人民共和国 | 由波蘭人尼基弗爾·切爾尼戈夫斯基及其手下於1665年建立 |
圖瓦人民共和國 | | | 1921年-1944年 | 俄羅斯( 图瓦共和国) | 1914年 俄罗斯帝国吞并外蒙古唐努乌梁海地区,1919年 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恢复对该地区统治,1920年被 蘇維埃俄國占领,1921年建立唐努-图瓦人民共和国,1926年称图瓦人民共和国,获得 苏联和 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承认, 中华民国则拒绝承认。1944年10月成为 苏联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图瓦自治州,后升格为自治共和国。现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 中華民國均承认其为俄罗斯联邦领土。 |
布里亚特-蒙古国 | | | 1917年-1921年 | 俄羅斯 | 是俄国内战期间建立的一个缓冲国,[1]其首都在赤塔。1917年4月25日,第一届全布里亚特代表大会召开,宣布成立这个国家。该国的立法机构为Burnazkom,或意译“布里亚特国民大会”。[1]此后,苏联于1918年承认了这个国家。白俄领袖谢苗诺夫建立的外贝加尔共和国也承认了这个政权。[2]远东共和国成立后,该国事实上已经解体。其领土的四个盟被远东共和国占据,其他四个成为苏俄的布里亚特-蒙古自治州。 |
远东共和国 | | | 1920年-1922年 | 俄羅斯 | 蘇維埃俄國政府在俄国远东和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以东地区建立的一个共和国。于1920年4月6日成立,名义上是独立国家,但实际上是受苏俄控制,主要作用是在苏俄和被 日本西伯利亞出兵行動中占领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等地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地带。1922年11月15日,日本从海参崴撤退后,共和国合併到 苏联俄罗斯联邦内。 |
太平天国 | | | 1851年-1864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清朝期間的太平天國之亂。 |
西藏 | | | 1913年-1951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西藏於7世紀建立統一的帝國,但在9世紀後分裂。13世紀时,西藏在元帝國內由管理佛教的機構——宣政院統治。18世紀和19世紀, 清帝國政府派駐藏大臣和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共同統治西藏,當時達賴和班禪額爾德尼是西藏的宗教和政治領袖,其轉世有爭議時通過金瓶掣簽決定。 1913年,十三世達賴喇嘛宣布西藏独立[3],但當時 中华民国並未承認。195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对西藏拥有主权,十四世达赖喇嘛和噶廈政府在《十七條協议》中承认中華人民共和国对西藏的主权[4]。 |
滿洲國 | | | 1932年-1945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由日本人扶持而建立的政府,有17個主權國家承認: 大日本帝国、 納粹德國、 義大利、 苏联、 薩爾瓦多、 保加利亚、 蒙古人民共和国、 西班牙、 羅馬尼亞、 波蘭、 匈牙利、 芬兰、 多米尼加、 丹麦、 泰國、 哥斯达黎加、 梵蒂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解散。 |
中華共和國 | | | 1933年-1934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華民國 | 1933年閩變時由中國國民黨左派及十九路軍在福建建立的政權,歷時五十餘日被國民政府平定。執政黨為生產人民黨。 |
蒙古军政府 | | | 1936年-1937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大日本帝国在 中華民國察哈爾省扶植的一個傀儡政權。 |
蒙古联盟自治政府 | | | 1937年-1939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大日本帝国在 中華民國察哈爾省扶植的一個傀儡政權。 |
蒙疆聯合自治政府 | | | 1939年-1945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大日本帝国在 中華民國察哈爾省和綏遠省扶植的一個傀儡政權。 |
内蒙古人民共和国 | | | 1945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由補英達賴等前蒙古自治邦的高級官員建立的政權,建立於1945年9月9日,地點在察哈爾蘇尼特右旗。 |
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 | | | 1933年-1934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1933年11月12日在新疆喀什一帶成立。在馬仲英的進攻下,該國於1934年2月被其總統和加尼牙孜宣布解散。 |
東突厥斯坦共和國 | | | 1944年-1946年6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在三区革命中,維吾爾人、哈薩克人在新疆北部建立。1946年6月驱逐了内部的宗教势力,与张治中任主席的新疆政府达成了三区自治的协议。 |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 | | | 1931年-1935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第一个全国性工农武装割据政权,以中央苏区为核心,实际统治范围包括华中、华南各革命根据地,一直受到 中華民國政府的封锁和进攻,后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而被迫离开中央苏区,开始长征。 |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西北聯邦 | | | 1935年-1936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分裂出的“第二政府”,由張國燾領導。该政权另管理格勒得沙共和国和博巴人民共和国两个政权。1936年受共产国际命令而取消。 |
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 | | | 1935年-1937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流徙至陝西延安的政權。1937年9月6日,该政权最后一个政府机关“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变更为“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同月22日,政权正式宣布取消。 |
中華民國護法軍政府 | | | 1917年-1920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第一次护法运动时期孙文与桂系军阀、滇系军阀在广州建立的政权。 |
中華民國正式政府 | | | 1921年-1922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第二次护法运动时期组建。 |
汪精卫国民政府 | | | 1940年-1945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傀儡政府,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解散。被 日本及其盟友承認。 |
上海市大道政府 | | | 1937年-1938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傀儡政府,1938年改组为督办上海市政公署。被 日本及其盟友承認。 |
泰米尔伊拉姆 | | | 1983年-2009年 | 斯里蘭卡 | 位于斯里兰卡的北部和东部,即泰米尔伊拉姆地區,由泰米尔人當中鼓吹独立的猛虎组织于1983年建立,虽然2003年猛虎组织宣布放弃独立主张,但和谈进展缓慢。2009年5月19日,斯里兰卡政府軍攻佔泰米爾最後的據點後,宣佈收復被其佔領的國土。 |
阿尔察赫共和国 | | | 1991年-2023年 | 阿塞拜疆 | 又名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中文简称纳卡或纳卡共和国,是外高加索地區的一个共和国,仅為三個非聯合國會員国家承認[5]。联合国和世界上的大部分國家均将其视为 阿塞拜疆的一部分;自1991年至2020年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戰爭前它控制了原蘇聯亞塞拜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治下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自治州的大部分領土以及週邊的一些區域以及大部分的納卡地區,西接亞美尼亞,南連伊朗[6]。2020年战争后,阿尔察赫实际控制地区仅剩余原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自治州的北部,并完全被阿塞拜疆控制领土包围。阿尔察赫是一个山地国家,平均海拔高达1097米。绝大部分纳卡居民为基督徒亚美尼亚人,并且多数隶属于亚美尼亚使徒教会。阿尔察赫实行总统制,并设有一院制的国民议会。一些人認為阿尔察赫對亞美尼亞的依賴程度已使阿尔察赫在許多方面已儼然如亚美尼亚的一部分。[7][8]2020年9月至11月,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在纳卡地区发生冲突。阿塞拜疆军队夺回了纳卡地区的部分地区。11月10日,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俄罗斯达成停火協議,亚美尼亚需要将阿尔察赫共和国所辖的阿格達姆區、拉欽區、克爾巴賈爾區交还阿塞拜疆。俄羅斯維和部隊進駐拉钦走廊及亚美尼亚與阿塞拜疆双方接触线,阿塞拜疆保证进出拉欽走廊的人员、车辆、货物安全。[9]2022年3月24日,亞塞拜然再度進攻阿尔察赫共和国並已占領部分地區。[10][11][12]2023年5月22日,亚美尼亚总理帕希尼扬表示,亚美尼亚准备有条件承认纳卡地区是阿塞拜疆的一部分,承认包含纳卡地区在内的阿塞拜疆领土完整[13][14]。當天夜间,阿爾察赫國民議會召开紧急会议,一致通过了一项关于不允许承认纳卡地区为阿塞拜疆领土的决议。会议还呼吁纳卡地区前任和现任领导人谴责帕希尼扬关于可能承认纳卡地区为阿塞拜疆领土的表态[15]。2023年9月28日,阿尔察赫共和国總統山姆威尔·沙赫拉马尼扬签署命令,阿尔察赫共和国将于2024年1月1日解散所有國家機構並停止存在[16],由此從1991年起自行宣布獨立的阿爾察赫共和國在建國32年後不復存在。[17] |
蒙古国 | | | 1953年-2002年 | 蒙古国 | 联合国会员国。1946年1月5日,中華民國承認外蒙古獨立(蒙古人民共和國),但1953年2月24日,中華民國以蘇聯並未做到「不援助中共」等條件認為蘇聯違約在先,故廢除《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改為不承認外蒙古獨立。直到2002年,中華民國重申其承認蒙古國,[18]並於對方首都互設具大使館功能的代表機構,值得一提的是中华民国本身亦是未受国际普遍承认国家。详见中華民國—蒙古國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