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反射療法

腳底反射區,區域反射的一個例子,在腳底的每個部位都對應到某個特定的身體器官,或身體區域。

反射學/反射療法,也稱為區帶療法,在台灣曾有腳底按摩之稱,是一種替代療法,乃以拇指、手指和手部對腳和手的特定部位施加壓力,以達疼痛緩解或健康促進之目的。它是一種偽科學,稱身體有一種"區域及其反射區之系統"[1],據稱身體器官能反映在腳和手之上,於是,對腳和手的這種按壓會反射導致相關身體部位發生物理變化[2]

沒有任何令人信服的科學證據表明此法有任何效果[3]

定義

[编辑]

反射學(英語:Reflexology)或譯為「反射療法」,在 Cochrane Collaboration的一項綜述中定義如下:“反射療法是輕柔地操作或按壓腳的某些部位,以便在身體其他部位產生療效。”[4] 澳大利亞政府衛生部將反射療法定義為“一種施加壓力的系統,通常施加在腳上,從業者認為,這種壓力可以刺激能量並在導致疼痛或疾病的特定區域釋放‘阻塞’。”[5]

反射區

[编辑]

先用一條假想的中線,把人體從中間切開,再把人體直接投影到手部及足部,以找出反射區(但頸部以上左右交叉,即左腦反應在右腳,右腦反應在左腳)。治療者再以手或器具按壓特定反射區,來達到治療效果。

歷史

[编辑]

類似反射療法的做法可能在以前的歷史時期就已存在。類似的做法在中國和埃及的歷史中都有記載。

以中國為例,古代黄帝内经“足心篇”之“观趾法”(一种诊疗方法);隋朝高僧所撰《摩河止观》之“意守足”(常擦足心,能治多种疾病);汉代神医华佗著于《华佗秘笈》之“足心道”(意即足底的学问),司马迁《史记》之“俞跗用足治病”(“俞”通“愈”,跗指足背)。

从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医经络学说的角度,更能说明双脚与全身的密切关系。经络学说认为:双足通过经络系统与全身各脏腑之间密切相连,构成了足与全身的统一性。人体十二正经中,有六条经脉即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分布到足部。足部为足三阴经之始,足三阳经之终。这六条经脉又与手之三阳经、三阴经相连属,循行全身。奇经八脉的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也都起于足部,冲脉有分支到足部,从而加强了足部与全身组织、器官的联系。因此, 脏腑功能的变化都能反映到足部上来。

現代反射療法於1913年由耳鼻喉專家菲茨杰拉德 (William H. Fitzgerald, M.D.,1872–1942) 和Edwin F. Bowers引入美國。菲茨杰拉德聲稱施加壓力在反射區對身體的其他部位有麻醉作用。此法在1930年代和1940年代由護士和物理治療師英哈姆 (Eunice D. Ingham, 1889–1974) 加以改良。英哈姆聲稱腳和手特別敏感,並將整個身體映射到腳上的“反射區”上,重新命名為反射學“區帶療法”。“現代反射學家便是使用英哈姆的方法,或反射學家勞拉·諾曼 (Laura Norman) 所開發的類似技術。”

英哈姆《足的故事》专门介绍了“足部按摩疗法”。一九七五年,瑞士玛鲁卡多《足部反射疗法》,从学术上总结了人类关于足部反射区的自然疗法。一九八五年,英国现代医学协会正式将足部按摩方法定为“现代医学健康法”,明确了更高的医学地位。一九八九年,美国加州召开了“足部反射疗法大会”。

影響

[编辑]

2015 年,澳洲政府衛生部公佈了對另類療法的審查結果,旨在確定是否有任何另類療法適合納入醫療保險範圍。反射療法是 17 種經過評估缺乏有效性證據的療法之一。因此將反射療法列為不符合保險範圍,並表示此「確保納稅人的錢得到適當使用,而不是用於缺乏證據的療法」[6]

一項 2009年 隨機對照試驗系統性回顧和 2011年的跟進評論[3][7]結論:『對任何疾病沒有足夠的證據可以支持反射療法。』 ,「迄今為止,所有證據並不能令人相信對任何疾病,反射療法是有效的。」

英國癌症研究中心結論說「沒有科學證據證明反射療法可以治癒或預防任何疾病,包括癌症」[8]

耳針療法

[编辑]

法國醫師以區域反射療法的原理,將嬰兒身體投影到耳朵上,找出耳部反射區,建立耳針療法。

腳底按摩

[编辑]

因著吳若石神父外國神父的身分,加上警察廣播電臺主播李文的宣傳,在台灣各處開始流行。

全息生物學

[编辑]

張穎清全息生物學理論給予了鄭英吉教授說理的依據。

方舟子評論全息生物學說[9]

所謂“全息生物學”,或“生物全息律”,“全息胚學說”,張穎清杜撰了“全息胚”、“全息元”的名詞,牽強附會地想要解釋幾乎一切生物現象,囊括所有生物學學科。在生物學界被公認為偽科學。以英文譯名在生物醫學期刊資料庫進行檢索,不能找到任何一篇有關全息生物學的論文。张颖清发明生物全息电图诊断仪在手上扫描一次只需15秒钟,就可以诊断全身有无疾病和患病的部位,等于快速地做了一次全身体格检查。只有20世紀80年代「氣功大師」可以媲美。為世界醫學帶來重大的革命,我看獲得十個諾貝爾醫學獎都夠了。

鄒承魯評論全息生物學說被科學界認定為偽科學[10]

張穎清推銷的全息電圖診斷儀號稱能在15秒查出人體哪裡有毛病,卻沒能查出自己的病。張穎清於2004年病重不治去世恰證明了他自己的研究是偽科學。在支持張穎清的幾個人看來,張穎清是中國有望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天才。他曾三度受邀前往瑞典,為有諾貝爾獎評審權的教授作報告。諾獎委員會醫學及生理學組秘書澄清,張不是應邀報告,而是由使館推薦,與會者多為華人留學生,連會議室也是私人借來的。委員會沒有推薦他為諾獎候選人的意思。

參考資料

[编辑]
  1. ^ Barrett, Stephen. Reflexology: A close look. Quackwatch. 2004-09-25 [2007-10-12]. 
  2. ^ Kunz, Kevin; Kunz, Barbara (1993). The Complete Guide to Foot Reflexology. Reflexology Research Project.
  3. ^ 3.0 3.1 Ernst E. Is reflexology an effective interven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Med J Aust. 2009, 191 (5): 263–266. PMID 19740047. S2CID 17307793. doi:10.5694/j.1326-5377.2009.tb02780.x. 
  4. ^ "Massage, reflexology and other manual methods for managing pain in labour". Cochrane Collaboration. Retrieved 2 May 2015.
  5. ^ Baggoley C (2015). "Review of the Australian Government Rebate on Natural Therapies for Private Health Insurance"
  6. ^ Baggoley C. Review of the Australian Government Rebate on Natural Therapies for Private Health Insurance (PDF). Australian Government – Department of Health. 2015. 
  7. ^ Ernst, E; Posadzki, P; Lee, MS. Reflexology: an update of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s. Maturitas. Feb 2011, 68 (2): 116–120. PMID 21111551. doi:10.1016/j.maturitas.2010.10.011. 
  8. ^ Reflexology and cancer. Cancer Research UK. 2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May 8, 2024) (英国英语). 
  9. ^ 方舟子快评:当心借张颖清之死为伪科学喊冤. 2005-03-03. 
  10. ^ 邹承鲁回应张颖清事件 争论背后的学术鸿沟. 2005-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