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反应模式
冲击—反应模式[註 1][參 1](英語:impact-response model[參 2]),又名冲击—回应模式[註 2][參 2]、冲击—反应理论[註 3][參 3]、衝擊—反應範式[註 4][參 4]或冲击—反应论[註 5][參 5][參 6][參 7],由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提出,指中国的发展是因為西方对中国进行冲击而产生的反应。[參 1]
内容
[编辑]近代中国长期处于由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和程朱理学等传统思想所构成的静态、停滞状态;而西方在资产阶级革命后,通过工业革命实现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构成了一个动态、先进和不断变革的社会。根据这一模式,西方的多方面冲击——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领域的压力——迫使中国这个原本内生动力不足的社会必须作出反应,从而引发一系列历史变革,推动中国步入近代化的进程。
然而,这种反应往往表现为一种被动和局限性的调整,因为中国传统体制和思想根深蒂固,导致其对外部冲击的吸收和转化并不彻底或顺畅。也就是说,单纯依赖外部冲击来推动内部变革,容易忽略中国内部固有的惰性与结构性阻力,从而使得中国近代化的转型进程既曲折又迟缓。
这种模式强调,理解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必须同时关注外部因素(西方现代化进程所产生的巨大冲击)与内部因素(传统体制和文化所固有的惰性)的有机结合,只有两者综合考量,才能较为全面地揭示中国历史变迁的真实面貌。[參 1][參 8]
例证
[编辑]后期修改
[编辑]后来,费正清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改,认为中国的发展更重要的原因还是自身的经济、政治等多反面的发展,西方的冲击是次要的,而且是有限的。[參 1]
尾注
[编辑]- ^ 有时加上引号,即“冲击—反应”模式;有时也会去掉中间的连接符,作“冲击反应模式”。
- ^ 有时加上引号,即“冲击—回应”模式;有时也会去掉中间的连接符,作“冲击回应模式”。
- ^ 有时加上引号,即“冲击—反应”理论;有时也会去掉中间的连接符,作“冲击反应理论”。
- ^ 有时加上引号,即“冲击—反应”範式;有时也会去掉中间的连接符,作“冲击反应範式”。
- ^ 有时加上引号,即“冲击—反应”论;有时也会去掉中间的连接符,作“冲击反应论”。
參考資料
[编辑]- ^ 1.0 1.1 1.2 1.3 郭燕飞. 费正清的“冲击反应”模式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略论.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27 (5): 131–133 [2017-05-30]. ISSN 2095-7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07).
- ^ 2.0 2.1 朱世达. 中美文化冲击—回应片论. 美国研究. 1993, (2) [2025-02-05].
- ^ 朱英. 转型时期的社会与国家:以近代中国商会为主体的历史透视.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09-01. ISBN 978-7-5201-1755-5.
[前略]‘冲击——反应’的理论框架看待近代中国的历史, 认为中国是一个停滞不变的社会, 自身缺乏发展动力, 只是在西方势力的刺激之下才做出一定反应, 得到有限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颇有影响的著名思想家马克斯·韦伯, 很早也持中国社会内部缺乏发展动力的观点。美国新一代 [後略]
- ^ 黄涛. “冲击—反应”范式只是一种外部视角. 历史评论. 2022, (6) [2025-02-05].
- ^ 王四达. 从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到“冲击-反应”论.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2012, (3) [2025-02-05].
- ^ 曾亚雄. “冲击—反应论” 与马克思的中国观. 江汉论坛. 2003, (9).
- ^ 高尚. “冲击—反应论”与"中国中心观"的辨正. 绥化学院学报. 2020, (2): 52–55.
- ^ 田正平, 杨云兰. “冲击——反应”模式与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的失语症——以《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为例. 教育史研究辑刊. 2005, (2): 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