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来一补

“三来一补”的“三来”是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而“一补”是指补偿贸易,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别是广东省)在改革开放初期尝试性地创立的一种企业合作贸易形式,始于1978年,一说最早出现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太平手袋厂,另一说最早出现于广东省顺德市容奇镇(现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的大进制衣厂。“三来一补”的出现主要跟改革开放初期地方缺乏资金、技术和技术人员有关,但到了后期“三来一补”企业比例不断下降,并逐渐被“三资”取代[1]

概述[编辑]

“三来一补”企业是由中国大陸的企业法人与外商签署合作合同,并由中方的名义设立的工厂营业登记,该工厂并非企业法人,也非有限责任公司。

“三来一补”企业主要的结构是:由外商提供设备(包括由外商投资建厂房)、原料、来样,并负责全部产品的外销,由中国大陸企业提供土地、厂房、劳力。中外双方对各自不作价以提供条件组成一个新的“三来一补”企业;中外双方不以“三来一补”企业名义核算,各自记帐,以工缴费结算,对“三来一补”企业各负连带责任的。

随着中国大陸制造业的逐渐发展,2000年后,由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对“三来一补”企业的政策始终没有发生变化,没能引导企业的利益结构发生变化,因此“三来一补”的企业结构显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逐渐不适应中国大陸加入WTO后的发展。例如:

  1. 较多“三来一补”企业对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出口退税补贴”依赖较大而不注重外销利润的获取,如NIKE鞋、阿迪达斯鞋的出口价格只有几十元人民币,而外商卖到国外市场后销售价达到90~120美元,巨额利润悉数由外商获得。[來源請求][2]
  2. 不少“三来一补”企业中的中方股东逐步将经营管理权放手交到外方股东手中,缺乏创建自主品牌和“本地化”“国产化”的动力。
  3. 企业在雇用员工方面违背中国大陸劳动政策低价雇用员工,较多企业甚至不能提供基本的劳动保护,使得大量内陆到珠江三角洲打工的年轻人身体得上“职业病”甚至遭受终身的损伤。
  4. 对环境的严重破坏。
  5. “三来一补”企业将产品超低价销售给外商引发外国政府征收巨额惩罚性关税

与“三资”企业的区别[编辑]

“三来一补”企业与“三资”企业的区别[3]
“三来一补”企业 “三资”企业
意义 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 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独资企业
法人资格 没有 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土地使用权 没有 有,且能对企业进行财产设定、抵押、出租、转让等
商标专利权 不可取得 可取得
财产责任形式 无限责任,企业资产不足偿债时,其来料方外商须连带负责 有限责任,以企业资产为限对外负责
经营期限 一般在10年以下,有些甚至只有半年 10-30年,最长50年
内销权限 没有 可申请内销
货款结算 必须于境外结算 可以公司名义直接结算
受制约性 在一定程度上受地方政府束缚与制约 依法受保障
增值税 按合同所定工缴费计征增值税 采用“先征后退”或“免、抵、退”方式计征增值税
企业所得税 按核定数额按一定比例课税 二免三减半”优惠
其他规费 各种手续费、财政费及上缴区镇费用等 地方政府对三资企业收费项目较少
外汇管理 仅全额收汇 全额收付或以收抵支
税务帐要求 较为宽松 严格
海关监管费 按进口料件或设备分别征收0.15%、0.3%的监管费 免征
进口免税设备 可进口设备 可以,但须在投资总额内进口免税设备
设立审批程序 较简便 严格

中国大陸首家“三来一补”企业之争[编辑]

多年来,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太平手袋厂和顺德市容奇镇(现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大进制衣厂在争夺全国首家“三来一补”企业称号。太平手袋厂于2007年5月底被拆除[4],而大进制衣厂早在1999年被拆除[5]

东莞方面的说法是,太平手袋厂曾在广东省省级工商部门注册,并获得工商部门颁发的第一个“三来一补”企业牌照,编号为“粤字001”,然而,这个牌照因为已不复存在,而且没有相关影像资料证明,只有少数看见过牌照的人作证,所以至今还没有得到广泛确认。[6]

顺德方面的说法是,从开业先后而言,大进制衣厂要早于太平手袋厂开业,根据《广东大进纺织服装实业公司发展史》和《顺德县志》的记载,大进制衣厂于1978年8月8日建成投产,而根据东莞相关文献,太平手袋厂于1978年9月15日开业。另外,大进制衣厂也曾在顺德境内注册,注册号为“顺德01号”,而且相关证件保存完好,现藏于广州海关史展览大厅。[6]

1975年开始,华润首创“三来一补”,在深圳开展来料加工业务,组织港商参与其中。例如,华润领导的五丰行从泰国进口绿豆,运至国内加工龙口粉丝,再出口香港市场。1978年,国家计委副主任段云赴香港考察了华润的来料加工经验,国家计委根据华润的经验,出台了《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试行办法》(即22条)并上报国务院,7月15日国务院批准颁布。而这时所谓的大进制衣厂与太平手袋厂尚未开业。由此,“三来一补”在内地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成为内地早期改革开放的重要形式。

参考文献[编辑]

  1. ^ 方奕涛,罗建穗. 广东“三来一补”与“三资”企业形式外资比较. 《国际经贸探索》. 1999, (2): 49–52,69 [2011-04-14]. 
  2. ^ 吳介民. 尋租中國:台商、廣東模式與全球資本主義.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23/07/19: 第二章 第四頁. ISBN 9789863507529 (中文). 這些規定大致上為加工裝配(來料加工)劃定了一個活動輪廓,中方涉及的業務單位包括加工廠與外貿部門,分別從事加工裝配和組織工廠生產;然而大部分實務上,工廠實際生產與管理卻是由外商負責。因而形成「藉加工之名,行外資之實」的現象(Wu 1997, 鄭陸霖 1999)。這種情況幾乎是公開的操作,作者在1990年代中期的田野調查中即已發現。深圳龍崗一位經發局人員如此證實:「我區的現實情況是,外商承擔了來料加工企業的所有經營運作,企業也作為類似獨立法人的經濟組織參與市場經濟活動,中方對企業的經濟活動從不參與,造成民事責任與民事權益難以界定。」(張旭光 2001, 頁47)為什麼外商在中國加工貿易發展的早期,會傾向以來料加工的形態投資中國?因為中央政府規定對加工裝配業執行稅收減免。按照政策文件的規定,名義上享受減稅的是承擔加工裝配的國營企業和集體企業,但因為實際經營企業的是外商,所以就是減免了外商的稅收。 
  3. ^ 澳門廠商聯合會. 三資企業與三來一補企業的不同?該如何設立?. [2011-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06). 
  4. ^ 吴哲. 中国首家合资企业太平手袋厂落成. 南方网. 2008-11-19 [2011-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8). 
  5. ^ 李祖成,尹冀鲲,宋文辉. 首家三来一补 大进制衣厂PK太平手袋厂. 南方网. 2011-04-07 [2011-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06). 
  6. ^ 6.0 6.1 李祖成,李平. 谁是“三来一补”全国首家. 南方都市报. 2011-04-11 [2011-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07).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