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

晋祠
晋祠圣母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
分类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时代
编号1-85
认定时间1961年
地图

晋祠,位于中国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祭祀周朝晋国的开国诸侯唐叔虞及其母亲邑姜所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祠内的周柏、难老泉、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则被誉为“晋祠三宝”。

晋祠最早为封地在今山西翼城的唐叔虞宗族支系所建的唐叔虞祠,最早可见的文献记载则是在北魏年间,以后数代多有增修补缮。北宋年间,宋太宗赵光义火烧晋阳城后,宋仁宗赵祯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之后数代,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次第告成,逐渐形成了今日晋祠的建筑格局。

晋祠是太原市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区

历史沿革[编辑]

宋代以前[编辑]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据《史記·晉世家》的纪载,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封同母弟叔虞于唐,称唐叔虞。叔虞的儿子燮,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后人为了奉祀叔虞,在晋水源头建立了祠宇,称唐叔虞祠,也叫做晋祠。

晋祠的创建年代,现在还难以考定。最早的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书中写道:“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其时风景文物已大有可观,祠、堂、飞梁都已俱备了。由此可见,晋祠的历史,即使是从北魏算起,距今也有一千余年。

南北朝时,北齐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读书台、望川亭、流杯亭、涌雪亭、仁智轩、均福堂、难老泉亭、善利泉亭等都始建于这个时期,自高洋以下皆续有修缮。

开皇年间(581—60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貞觀二十年(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

宋金年间[编辑]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火烧晋阳城。之后,在晋祠大兴土木,并立“太平兴国碑”以志。

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自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建后,祠区建筑布局大为改观。此后,圣母殿逐渐成为祠中主殿,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則迁至北侧,退处次要位置。

金大定八年(1168年),于鱼沼飞梁以东增建献殿,专为圣母子贡献祭品。

元代-清代[编辑]

元代以来,晋祠多次遭地震、洪灾威胁,地方政府也对晋祠做出过不同程度的修缮增补。观音堂、白鹤亭、水母楼、吕祖阁与待凤轩等建筑均为此时建造。

光绪元年(1875年),光绪帝题“三晋遗封”匾额。

民国及以后[编辑]

辛亥革命之后,晋祠作为山西重要古建筑群,多次受到各界名人来访。民国13年(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游览晋祠。民国25年(1936年),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夫妇到晋祠考察。同时,晋祠作为晋源县的重要建筑,曾作为抗日据点为战争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地政府在晋祠进行了多次翻修工作。1952年2月9日,晋祠古迹保管所成立[1]。之后的1954年、1959年,政府先后拨款六十余万元,对晋祠进行整修[2]。1961年3月,晋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990年6月,晋祠文物保管所更名为太原市晋祠博物馆,晋祠从此迈向晋祠博物馆时代[1][4]

1993年7月到1996年6月,对圣母殿进行了落架大修。

2001年,晋祠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9年5月,晋祠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2024年5月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5]

2022年4月25日,晋源区决定正式启动晋祠泉复流工程,力图于2025年实现断流近30年的晋祠泉自然复流[6]

整体布局[编辑]

晋祠圣母殿和鱼沼飞梁

晋祠内建筑布局由中、北、南三部分组成,中部从大门入,为晋祠中轴线(“晋祠三宝”均在中轴线上)。其建筑结构壮丽而整肃,为全祠之核心。[7]北部建筑以崇楼高阁取胜,南部建筑楼阁林立,小桥流水,亭榭环绕,一片江南园林风光。祠内建筑由东向西有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二楼、献殿、鱼沼飞梁和圣母殿,其北为唐叔虞祠、昊天祠和文昌宫,其南面是水母楼、难老泉亭和舍利生生塔,最南端为奉圣寺。整个建筑群布局紧凑、严密,既像庙观院落,又好似皇室的宫苑。

中部建築[编辑]

大门[编辑]

为四柱三门式牌坊,正面匾额为李世民御制楷书“晋祠”二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西南为半壁廊,前后檐柱,气势雄伟。

水镜台[编辑]

原为唱戏用戏台,今为晋祠庙会、河会期间的重要活动场所。正侧有匾书有“三晋名泉”四字。西面(背面)为单檐卷棚顶的戏台。东面为明代重檐歇山顶,为演戏时戏台的后台。戏台下方有八个水缸。每两个扣在一起组成四组“大音响”,为古人在演戏的时候来增强音量的办法。[7]

金人台[编辑]

金人台面朝西

金人台又名莲花台,位置在会仙桥的西面。金人台平面为正方形,四周有围栏。台长8.5米、宽8.5米。台各四角均有一尊铁人。金人台的中央是一座建于明代的高约4米的琉璃阁。金人台上的四个角各铸有一尊铁人,每个铁人高约两米。铁人用于用以镇水护祠,其每个原手持兵器(目前不存)。金人台是北宋时期所建,原有四尊金人(铁人),后东北角的铁人丢失,现在的为民国二年(1913年)后补铸。[8]

西南角铁人为四尊中保存的最为完整,铸于宋绍圣四年(1097年)。西北角铁人为宋绍圣五年铸(1098年),左臂已断。铁人头为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补铸。东南角铁人为宋元祐四年铸(1089年),为四尊里面最早铸造且是唯一穿铠甲的。现头为后世(明清)补铸。东北角铁人,原铸于宋元祐五年(1090年),现为民国二年(1913年)补铸。

对越坊[编辑]

位于晋祠金人台正西,立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其左右侧有钟楼和鼓楼,两樓形制相同均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明代牌坊为石牌坊居多,因此对越坊是难得的珍贵明代牌坊木构实例。[8]

关于对越坊建设的故事,以明代书法家高应元之事为盛。相传,明代书法家高应元的母亲患偏头痛,久治无效。后来在吕祖庙前得一签,签上写有“添砖加瓦”四个字,它的含义是只有在祠内增加些建筑,才能消灾免难。高应元在晋祠内仔细观察,发现殿、堂、楼、阁、亭、台、桥等应有尽有,唯独缺少牌坊,故决定建造一座牌坊。多次观察,发现建在金人台西,献殿东的这块空地最合适。高应元想,将来牌坊落成后,殿、台、坊组成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定会收到消灾的效果。他原计划建造一座简单的小牌坊,没想到在破土动工的第二天,他母亲的病就好了,因而改建成大牌坊。牌坊落成后,命名“对越”,由高应元执笔,气势颇为磅礴,被列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这座“对越坊”,造型优美,结构壮丽,雕刻精细。“对越”的“对”,意为报答;“越”,即扬,意为宣扬。“对越”两字合起来,意为“报答宣扬祖先功德”,在此处意为“宣扬母德高尚”。母德高尚在这里有双关语之意,或指唐叔虞之母邑姜,说高应元之母亦可。

献殿[编辑]

金代献殿

献殿是“晋祠三宝”之一,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位于鱼沼飞梁和圣母殿前方,为祭祀圣母时摆放贡品的场所。殿高9.75米,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殿角柱生起,翼角飞起。柱头铺作为五铺作双下昂,下昂为琴面昂。补间铺作为单杪单下昂,耍头为昂型,下昂为批竹昂。梁架简洁,为四椽栿上搭驼峰架平梁。[7]平梁上有叉手和蜀柱。梁思成在1934年《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中称赞献殿结构“献殿的梁架,只是简单的四椽栿上放一层平梁,梁身简单轻巧,不弱不费,故能经久不坏。”[9]

殿按照形式和构造来说应属于殿堂性建筑物,但是殿四周并无围墙或门窗。此类殿堂形如一座凉亭,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少见。殿柱间栏杆在《营造法式》中专门名称为“叉子”。[8]

鱼沼飞梁[编辑]

鱼沼飞梁和西面的圣母殿

鱼沼飞梁是“晋祠三宝”之一,位于献殿以西,起连接圣母殿之用。全沼为一方形水池,是晋水的第二泉源。古人以方形为沼,又因为水中多鱼,故名“鱼沼”。池中立三十四根八棱形石柱,柱顶架斗拱和梁木承托著十字形桥面立于水池上方,曰“飞梁”。[7]东西桥面长十九点六米,宽五米,高出地面一点三米,西端分别与献殿和圣母殿相连接;南北桥面长十九点五米,宽三点三米,两端下斜与地面相平。桥结构最底端为水下的柱础,八棱石柱柱底覆盆式莲瓣柱础有北朝遗风。桥石柱上架木斗拱,斗口十字相交来承接梁,额与横梁,梁上架十字石桥面。木斗栱与梁枋的交互作用,其改变了桥面左右的推力的传递,使得石桥面所受力可向下传至石桥柱。石桥柱荷载木梁枋,而木梁枋同时又承托石桥面。这种巧妙的力学设计让整个鱼沼飞梁可以凌驾于水面近千年。[10]

飞梁始建年代和旧址都不详,根据《水经注》記载,北魏时已有飞梁之设。现存桥是1955年按原样修缮的,依照的是1955年之前尚存的北宋时期重建的鱼沼飞梁(现石柱和斗拱保留了1955年以前的样貌,但现桥面栏杆是建国后按《营造法式》仿制)。鱼沼飞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水陆立交桥,也是此种十字形桥梁样式现存孤例。鱼沼飞梁作为殿前平台的形制也是现存孤例。[10]梁思成在《中国古建》中称赞鱼沼飞梁“这种形制奇特,造型优美的十字形桥式,虽在古籍中早有记载,古书中偶有所见,但现存实物仅此一例。”[8]

鱼沼飞梁前有珍贵的北宋铁狮,狮身上有题记“政和八年四月二十六日”为公元1118年。梁思成在1934年《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中称赞二狮“极精美,筋肉真实,灵动如生”。

圣母殿[编辑]

北宋圣母殿

圣母殿是“晋祠三宝”之一,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年-1032年),重修于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圣母殿是现今晋祠内最古老的建筑。晋祠圣母殿,坐西朝东。殿为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八架椽)。殿近似方形,高约十九米,有侧角和明显的生起。上檐(重檐歇山顶上层)补间铺作为六铺作单杪双直昂。柱头为六铺作双杪单下昂,昂形耍头。下檐补间铺作为五铺作单杪单下昂,昂形耍头。柱头为五铺作双直昂,蚂蚱耍头。由于圣母殿历史上前后经历了三次营造,所以现存殿宇上的构件规格不甚一致。[7][10]

圣母殿空间[编辑]

圣母殿作为朝拜功能的殿宇,其必须有大面积的殿前空间。圣母殿运用了《营造法式》中“副阶周匝”的构造处理方法,殿进深两间的前廊让整个大殿前厅显得非常空阔(一般中国古建中殿前廊多为一间或无前廊),让人在朝拜圣母时更可感受到建筑的气势。在此基础上,殿内外采用《营造法式》中所述“减柱法”的单槽式的结构。其为保留一排内柱,左右后三面各为深一间的回廊,承接下檐。廊柱和檐柱成为承托殿顶压力的主要受力部分。殿内空间和前廊因为减少了柱子,显得更为空旷。[10]

盘龙柱[编辑]

圣母殿北宋盘龙柱

圣母殿前廊柱有北宋时期八根木雕盘龙(每一柱一条盘龙),这八条为中国现存的最早木盘龙。[7] 此八根盘龙柱为龙和柱分开雕凿。先雕圆柱,后将盘龙用榫卯结构拼接盘在柱子上。


圣母殿宋塑侍女像[编辑]

晋祠三绝”之一。圣母殿内有彩塑43尊(2尊为明朝补塑,其余为北宋时期),主像圣母端坐木制的神龛(木神龛为后代所加)里,其余42尊侍从分列龛外两侧,圣母凤冠蟒袍,神态端庄,侍从手中各有所奉,或侍饮食起居,或梳洗洒扫等,是宫廷生活的具体写照。塑像十分生动,充分地表现出人的神情,各个塑像神态自然,神情各异,塑工高超,是中国宋代彩塑中的精品。[8]

宋塑侍女像

周柏和隋槐[编辑]

周柏

“晋祠三绝”之一。周柏相传为西周时所植,位于圣母殿左侧,树身向南倾斜约与地面成四十度角,枝叶披覆殿宇之上,因形似臥龍故又稱“卧龙柏”。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赞曰:“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九百多年前就如此赞叹它的古老了,至今它依然苍劲挺拔,与长流不息的難老泉水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

隋槐在关帝庙内,老枝纵横,盘根错节。

这些古树年代久远,至今仍然生机勃勃,浓荫四布。郁郁苍苍的古树和晋水三泉相配合,使大殿楼阁掩映在浓荫疏影,静水急流之间,景色异常优美。

其他建筑[编辑]

  • 胜瀛楼

建于明末清初。楼高17米,上下两层,西南悬有“栖云”匾额,东西侧则挂“胜瀛”匾额。每年夏至之时,因楼中四面受光,有“胜瀛四照”的誉称。

  • 飞龙阁

重建于2007年,二层三檐,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四周回廊,整体建筑坐落于假山石洞上,有登高远眺之意,游人又可穿行而过。正侧有匾,题曰:“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

晋祠飞龙阁
  • 王瓊祠

为纪念明代嘉靖年间吏部尚书王琼而设。始建于嘉靖十二年(1533年)。王琼生前曾居住于此祠东边的晋溪园。

  • 公輸子祠

为纪念传说中的中国木匠的祖先鲁班而设。鲁班,原名公输班,因为他是鲁国人,因此民间俗称鲁班。公输子祠中供奉有鲁班雕像。

  • 三聖祠

位于傅山纪念馆以东,建于1.5米高的平台之上,祠内所供奉“三圣”指传说中的药王真君黑龙王

  • 晉溪書院
晋溪书院

初名晋溪园,始建于明嘉庆四年(1525),为明代重臣王琼的私人别墅。王琼去世后,他的长子改“晋溪园”为“晋溪书院”,成为王氏子弟学习的场所。

子乔祠为书院中主要建筑。祠中供奉为太原王氏系姓始祖太子晋,本姓姬,名晋,字子乔。

  • 舍利生生塔

位于祠中浮屠院中,创建于隋文帝开皇年间,今所见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建,是一座楼阁式砖塔。

  • 傅山纪念馆

原名同乐亭,现为傅山纪念馆,纪念初的著名文人、侠医傅山(傅青主)。

  • 董寿平美术馆

位于晋溪书院东侧,是一組仿古建築,收藏和陈列有董寿平先生捐赠的珍贵书画、遗物、文献资料。

  • 难老泉
难老泉亭

“晋祠三绝”之一。

位于圣母殿以南,为晋水主要源头。泉名为北齐时撷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所取。泉水晶莹透明,常生萍四季一色,常年水温保持在17℃,常年不息,历朝历代的诗人多吟诗赞美,唐代著名大诗人李白为此留下了“晋河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的佳句。泉上建有难老泉亭,为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年-559年)所创建。亭为八角攒尖顶,难老泉水便从其下石洞中汩汩流出。目前石洞中的水是水泵泵出的,泉水自流是当地2025年的计划。

难老泉
  • 水母楼

位于难老泉源头,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二层五开间,内塑水母坐像及侍女,体态优美,造型别致,也是宋代彩塑中难得的艺术佳品。

  • 唐叔虞祠

原为晋祠主殿,北宋年间因圣母殿的建立而移居偏殿。

  • 關帝廟

为昊天祠的一部分,是昊天祠的前院。

  • 文昌宮

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原在智伯渠南岸,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移建今址。正殿有一匾额,刻有篆文所书“紫垣六府”四字。

  • 唐碑

唐碑位于唐叔虞祠东边,昊天神祠(关帝庙)西边,碑高195厘米,宽120厘米,厚27厘米。碑上刻有唐太宗的行书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全文一千一百零三个字。碑上建有小亭,名为“贞观宝翰”亭。

  • 昊天祠

位于东岳庙的西边,也称关帝庙。正殿中供奉关羽,四壁有壁画。

  • 東嶽廟

位于文昌宫以西,为一座道教寺庙。殿内有“天齐仁圣大帝”像,四壁有清代壁画。

  • 善利泉

为晋水源头之一,但流量很小,现已枯竭。泉上建有小亭,最初为北齐天保年间所建,到正德时被毁,后于明嘉靖年间重建。

  • 白鹤亭

亦名小兰亭,俗称水亭,位于傅山纪念馆以北的会仙桥与双桥之间。据《晋祠志》记载,“跨北河上,一名水亭,一名小兰亭,南向,左右辅以耳亭”,是一组造型十分别致的建筑。正亭原坐北向南,现朝南跨北岸。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卷棚歇山顶建筑。南北檐下均挂有“流碧榭”匾额,两侧小亭面阔三间,悬山顶,位于南岸。

  • 朝阳洞

位居晋祠内西北隅山半,负山向东,每当旭日东升,该洞先得阳光,故称朝阳洞。洞檐前横匾为“别一洞天”,檐里有榜书“朝阳洞”。

晋祠朝阳洞
  • 吕祖阁

创建年代不详,在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前即建有此阁。殿内塑有吕洞宾像,南北西三壁,及两耳房南北西三壁均绘有壁画。

  • 智伯渠

又名海清北河,是晋水四渠中的主渠。渠名取自春秋末期晋国世卿智伯瑶,原为其攻取晋阳城所用晋水故道,后人加以修竣,成为灌溉农田的水渠。

图库[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1. ^ 1.0 1.1 第二篇 第一章 晋祠博物馆. 太原市园林局网站. 2016-11-22 [2024-06-15]. 
  2. ^ 第二篇 第三章 晋祠公园. 太原市园林局网站. 2016-11-22 [2024-06-15]. 
  3. ^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 中国政府网. 1961-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6). 
  4. ^ 大事纪要. 晋祠博物馆. [2024-06-16]. 
  5. ^ 获评国家“一级” 太原市晋祠博物馆的“升级之路”. 中国新闻网. 2024-05-18 [2024-06-16]. 
  6. ^ 重启千年晋祠泉复流工程,力争2025年前实现自然复流. 晋祠博物馆. [失效連結]
  7. ^ 7.0 7.1 7.2 7.3 7.4 7.5 李广洁. 来山西看中国古建筑. 太原: 三晋出版社. 2023: 119–125. ISBN 978-7-5457-2760-9. 
  8. ^ 8.0 8.1 8.2 8.3 8.4 贾珺. 贾珺:千年一园看晋祠,梁思成和林徽因如何发现晋祠. 人文清华. 2020-06-09. 
  9. ^ 太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晋祠博物馆三大国宝之一 -- 献殿. 太原市文物专栏. 2021-04-29. 
  10. ^ 10.0 10.1 10.2 10.3 无用研究社. 晋祠-九百年前的建筑传奇. 艺旅文化. 2022-04-07. 

外部連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