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站

广州站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

Guangzhou Railway Station
广州站站房
广州站站房
位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流花街道
环市西路159号
地理坐标23°9′2″N 113°15′16″E / 23.15056°N 113.25444°E / 23.15056; 113.25444
车站类别客运站
运营机构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
广深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广州车站
途经线路京广铁路广深铁路广茂铁路
换乘交通广州地铁 广州地铁广州火车站
车站构造
站体类型地面车站
建筑设计林克明
站台4座站台(3座岛式、1座侧式+2座港湾侧式)
6个站台面
股道14条(9条到发、5条机走/绕行)
其他信息
使用状态运营中
车站代码23693[1]
电报码GZQ
拼音码GZH
车站等级特等站
网站官方微博
历史
始建日期1960年
启用日期1974年4月12日
广州火车站
建成时间1974年
批次第三批
公布2018年11月24日

廣州站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区流花街道,是廣深鐵路京廣鐵路广茂铁路交會的車站,也曾是華南最大的火車站和广州市最主要的铁路客运站之一。

由于现时车站的设计标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下的实际客流量,广州火车站已有计划将进行大改造。改造后将会接入广深港高铁广湛高铁广珠城际以及广清城际等线路[3]。根据广州铁路枢纽规划,广州站改造为高铁站的改造工程计划于广州东站改造完成后启动[4][5][6]

歷史[编辑]

背景[编辑]

廣州站原址位于广州城东南角的大沙頭,原名大沙头火车站,始建于1911年,是广九铁路华段的终点站。民国26年(1937年),国民政府动工建设广州黄埔港,并于1937年1月开工建设一条由粤汉铁路西联站(今棠溪站),经沙河石牌鱼珠至黄埔港的黄埔港支线;1937年7月7日,发生了卢沟桥事变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8月,国民政府为获得英美两国的援助,方便援华物资送入内地,答应连通广九、粤汉两路。当时黄埔港支线尚未铺轨,故利用已建成的黄埔港支线路基修建联络线,1937年8月铺轨至石牌与广九铁路接轨,称为广北联络线,自此粤汉铁路和广九铁路联通[7]。抗日战争结束后,为配合粤汉区铁路管理局对粤汉铁路、广三铁路、广九铁路全面管理,修筑了一条由广北联络线云麓至广九铁路永村的“云永联络线”,让粤汉铁路上的客运列车可以直达大沙头火车站,大沙头站扩张为广九及粤汉两路的旅客列车的始发、终到站,并改名为广州东站,成为广州最主要的客运火车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广九铁路华段改称广深铁路,广州东站也于1951年更名广州站。1953年,广州南站石围塘站铁路轮渡建成使用,令广三铁路的车辆可以与粤汉、广九铁路相互过轨。1954年,为了让来自广州南站及广三铁路方向的列车可以不经广州北站(今棠溪站)折角运行,缩短运行距离和时间,广州铁路局修建了连接广北联络线流花桥和粤汉铁路广州西站的流西联络线,并在广北联络线上设置了流花桥线路所,即后来广州新客站的前身。

建设[编辑]

流花、西村地区卫星图(1966年)。可见流西联络线和建设中的广州新客站(北)
1978年的广州火车站站房,可见标语“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

随着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合并为京广铁路,以及1960年广州西南大桥(后更名珠江大桥)建成,广三铁路与京广、广深两路接轨,广州站进一步发展成广深、京广、广三三路的旅客列车到发站,客流量越来越多;且当时广州铁路枢纽内的其他车站皆主营货运,故广州站成为了广州市内最主要的铁路客运站,客流压力极其沉重[8]

1950年代,为配合当时广东省省委书记陶铸将广州建设成为“东方巴黎”的设想,广州新客站的建设规划被提上日程。1960年2月,铁道部决定建造新客站,经广州市政府审定,站址设流花桥;同年3月1日动工,至翌年3月,新客站的站场和站前广场的土石方大部分已经完工,但因大跃进运动对中国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害,中央压缩建设投资规模,新客站工程暂停。1963年广州铁路局上报要求复工,至1967年国家批准计划,惟因文化大革命干扰未能开工。在此期间,为了应付持续上升的区段列车密度,流花桥线路所于1965年升级为会让站,称流花桥站,并始发部分旅客列车[8]

1971年,广州铁路局再次上报,获批准为大中型项目。1972年2月,广州新客站工程复工;1974年4月10日竣工,4月12日投入营运,广州铁路枢纽布局也相应作出调整。广州新客站正式命名为广州站,位于大沙头的原广州站恢复名为广州东站,其所有客运业务逐步移至广州新客站,暂时改作简易客车技术整备作业站使用,并撤销了原流花桥站,同时广深铁路、京广铁路起点改为广州新客站[8]

营运[编辑]

加装玻璃幕墙前的广州站主楼(2003年)

在建站之初,广州站一度成为广州市的新景观地标,广州各学校纷纷组织学生参观,最高峰的时候车站一天可接待三、四批学生参观[9]。除广州站之外,流花桥一带于1974年还建成了广交会流花路展馆(中苏友好大厦)、广州东方宾馆新馆、友谊剧院等新建筑,这一建筑群于1985年被选为“羊城新八景”之一,享有“流花玉宇”的美称[10]

1979年,为配合来往广州和香港的广九直通车恢复开行,广州站东侧新建了联检站作为出入境口岸站,办理海关、检疫、外币兑换等联检业务;4月4日,中断了30年的首趟广九直通车从广州站开出。1981年,为应付客运需求增长,广州站增建了第四站台[11]。1984年9月,位于广州站西北侧的广州客车技术作业整备站竣工投产,为广州站始发的列车进行编组、检修及整备,而位于大沙头的简易客技站则撤销关闭。到了1985年,广州站每天始发的旅客列车对数已经由1975年的9对、1980年15对,增加到25对。

1984年车站与香港聚利发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广州站旅行服务有限公司,并利用站内部分闲置空间,开设旅店、酒楼、商场、快速冲印彩照等非运输业务。其中现5号候车室的位置被改建为旅馆,设有28间双人房和140间单人房;现5、6号候车室之间的走廊为商场,面积有398平方米;而6号候车室则被改建为经营快餐、粥粉面、中西餐、舞厅、卡拉OK的大酒楼[9]

1985年车站增建第四座站台和2条到发线。同时车站在候车室内加装电扇以促进通风,并将紧靠站台的候车室设立检票闸口,使得进站旅客不再全部拥挤在中门检票口[8]。1992年车站候车室安装中央空调[9]

在1990年代初期,中國南方工商業急速發展,不少外省人紛紛前往廣東務工,因此廣州站成為民工聚集地。每逢春節前夕,不少民工趕著返鄉度歲,使廣州站在這段期間可以聚集數以十萬計返鄉民工。而民工使盡一切方法登上返家列車也成為廣州站的寫照。與此同時,廣州站治安之差亦同樣是其寫照。由于车站旅客数量激增,2000年原车站经营的酒店、商场和酒楼被改回候车室[9]

1996年,港穗直通車廣州起讫站遷往位於天河區廣州東站

2005年5月20日起,车站站房进行为期5个月的内部装修改造:此次改造将东附楼部分空间改建为第9